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4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4篇)
时间:2023-06-10 05:5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文学,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读完这部著作,我感慨良多,我将我的读后感分为两个部分,来记录我的感想。

  一、关于本书

  作者伟大的纪实精神,真情实感、真切地记录了真实的中国。第一,埃德加·斯诺来到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冒着很大的危险的。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来到根据地,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最真切的见闻和感受,完全无愧于自己记者的身份和纪实文学的性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这样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第二,斯诺的记录贵在真。当时并非完全没有对中国的报道,但是这些报道,不仅贫乏,而且客观性差,不能展示真正的中国。这不仅让全世界对中国充满了恶意和幼稚的偏见,而且很多错误的报道,也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宣传,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产生消极影响。斯诺细致尤其是真实的记录,让我们客观地认识真实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和发展的故事,这份真,胜过妙笔生花和虚假的捧高或贬低,也使这部作品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同时告诉我们,当代中国不仅要写好中国故事,还要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西方恶势力对中国错误的宣传,污蔑的言语,要进行及时且有力的回应和纠正。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减少其他国家因认识错误和不足而产生的对中国的偏见,为中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重要的是,无论有没有“斯诺”,我们中国都要自己主动地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的特色,在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持续的发力。

  我们青年人,要牢记革命先辈的高尚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革命先辈付出了血泪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我们在了解他们的故事,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的同时,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有关书中内容

  书中内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魅力和卓越能力、人民群众的燎原之力、精神力量与革命精神。

  书中,斯诺有许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真实描写,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朱德、徐海东等。斯诺笔下的领导人,有血有肉,让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魅力和卓越能力,对于中国的革命是多么重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都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并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有些人是农民出身,有些人不是,但是他们都扎根到农民中,并且真正体会中国老百姓的疾苦。在军旅生活中,他们和士兵在一起,把士兵当做自己的弟兄,而不是当做冲锋陷阵的工具。

  他们也有着很强的引导和把握群众的能力,能够很快地扩大同心者的阵营,又可以把一些群众改造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奋斗者。他们积极地进行政治宣传,这些宣传不仅频繁,而且这些政治宣传都立足于现实,老百姓们很容易接受。在他们的宣传和引导下,许多人都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红军的规模扩大了,出现了许多的“红小鬼”,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鲜血液。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沉稳有力量。所谓“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没有一个心浮气躁,都有一颗大心脏和清醒的头脑。毛泽东在根据地,哪怕有人以上百万元悬赏他的首级,哪怕革命进程有紧张时期,他也每天不忘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领导和发展革命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展革命,有一套成系统的体系。他们建立革命根据地,要打地主、分田地,建立生产小组和生产队,开展政治学习班,有规划地进行教育和宣传,所有的宣传都是服务于政治目的。同时,他们不仅在军规上严格要求士兵,还设立了红军大学,同时,边打仗边学习,红军战士的综合素质都很高。战士们都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和很强的理想信念,还有过硬的扎实本领,百姓们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发展生产支持前线。革命根据地发展一片向好,人民戮力齐心,这样的中国革命,如何不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的成功,有历史使命的使然,但若没有这些优秀的领导人们,中国的革命也不会如此精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的燎原之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被重视、引导和发挥出来。红军战士不惧生死、奋勇杀敌,劳动人民坚定地补给前线,剧团不遗余力地通过艺术进行政治宣传、发动群众,“红小鬼”也要上战场、打鬼子……中国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我看到中国革命中伟大的精神力量和革命精神。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他们都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在红军战士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红军战士艰苦训练,奋勇杀敌,日夜行军,他们都坚持了下来,而且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他们都有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中的中国人民,不惧怕个人的牺牲和奉献,而是看中集体的利益。先集体,后个人,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同时又是集体中积极的成员,时刻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个人感想

  中国革命不容易,我们享受着的今天是先辈们用血泪甚至生命换来的明天。中国已然强大,他们的许多梦想也已经实现,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继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面对新的复杂的国际形势,生产力变化,要坚信我们也有革命先辈们的能力和自信,建设更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立足中国新的矛盾和发展,扎实学识,不怕吃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盛世,如他们所愿!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二:

  这本书的作者,为了能深入地了解红军,他参加了红军队伍。这和其他那些不知真假的小说和新闻不一样,它是真实的,它笔下的红军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有这样高的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有许多,更多的呈现在细节里。看一个人往往要注意他的细节才能真正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中出现过“红小鬼”,他们都还是一群少年就加入了红军。在他们招待作者的时候,他们不卑不亢,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别人称呼自己为“同志”,而不是其它随意的叫法。反映出他们把红军看成是一件严肃又令他们感到自豪的集体。当作者多次有意要逗弄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流露任向一丝羞怒,可见他们的成熟稳重,但同时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期待被叫着“同志”,说明他们仍保留了孩子般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他们是“红小鬼”。

  在书中我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些被南京政府通辑的“赤匪”头目们,他们在出行的时候仿佛有种去郊游的感觉。他们都没有因通辑令的存在而整天垂头丧气。相反,他们像是根本不在乎一样,依旧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们心知参加红军的目的与风险,为了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解放。他们愿意与政府进行持久的对抗,只为最后的胜利。但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对同伴的信任。大部分的红军都是从质朴的农民家庭中出身,他们彼此之间有着信任,相信同伴不会因为小小的利益而放弃任何一个人,甚至是民族的未来。这说明红军是个团结而又向上的集体,他们一心只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是一个美好集体的独有特征。

  不知是该说作者的运气好,还是这些红军领导人太平易近人。作者总是可以见到那些有名的革命战士。他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多数人也就二、三十岁。一个集体由上百万个青年人组成可想而知,会有着多惹眼的活力。他们的每一个个体,都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在第四篇中,内容几乎都是毛主席的自述,从开始讲的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到后面他就热忠于讲共产党。他童年时的许多经历,使他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共产党的想法,并努力去实现它。所以毛泽东能够成为红军的领袖绝不是平白无故的。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典故,研究各种先进思想,才有了自己的政治观念,才找到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最后还要有过人的胆识与谋略。这些都是一个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红军征途路漫漫,每一个红军都为未来的胜利铺下了一条条绵长而结实的道路。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一个错误的战略部署,使红军遇上正在打击他们的蒋介石的军队,自军的人站满了江边,江上没有一条船,对于要过江的红军来说,可不是件好事。他们在某一天夜里决定急行军八十多里从泸定桥过江。那么多的战士在夜间行军。在他们眼中白天和黑夜似乎没有区别,都是他们革命的宝贵时间,每一个红军都全心全意地跟着队伍,服从每一个指令。当他们到达沪定桥时,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木板的铁索桥。在指挥官的宣导下极速挑选了三十名敢死队员。他们举着木板,冲在队伍的前方,一个接一个地向对岸冲锋。他们的任务既是架桥,同时也在给后面的战友做“人肉沙包”,他们挡住了许多致命的子弹,前赴后继地向对岸冲锋。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超过二十五岁,其他的红军战士们也没有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失去信心,紧跟着队友的步伐向前冲锋,还获得了一大群四川军队的支持,那三十人的敢死队是震憾人心的,他们在生死关头想到的是别人的生命,而不是自己。这样高尚的想法连有阅历的老人也不定会这样做。而这只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五步的红军战士。

  能够成功渡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支持。在这些民族向导的帮助下找到渡江的地方。而这些人原本是排斥汉族的。而红军却能与他们打好交道,还能获得支持,体现了红军优秀的外交能力,有着能团结人们的共同目标,有着美好的品行。他们的支持是红军在革命道路上的重要胜利条件。

  如果仅仅是靠他人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红军还有着出色的军事战略。文中描写了红军的几次主要战略,这都是他们在每一次战斗中总结的经验。在每次战争中他们都制定了完整的战斗方案,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点。

  红军一路上靠的是人民的支持,靠的是出色的军事指挥,靠的是英勇不畏的战士,才能使他们一路走来。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三: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轻轻合上书,嘴里却依然“咀嚼”着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近日读完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经典著作,我的心中是震撼的,坚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久久难以平静!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虽然是8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得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历史的脚步,在这里驻足;革命的航船,从这里起航。往事随着时光渐渐淡去,而红军的精神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在读完这本书后,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红军的精神更是打动了我。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首先,红军纪律严明。在记叙的采访毛泽东的章节中,就曾提到过红军的纪律,比如“一、上门板;二、捆铺草……”虽然关于红军日常生活的纪律只有短短八条,但将士们还是每天背诵。另外,毛泽东等红军军官也定了三项准则,让将士遵守:“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底;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纪律、守则;正是因为有了红军的每天背诵,严格遵守;才成就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成就了红军最后的胜利。

  其次,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他们始终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击败红军中的一个人或许很容易,但击败一群团结的人却是不容易。在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向心凝聚力,或许有的人参加红军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妻儿;或许有的人是为了救国;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解放中国。而且红军里不会发生内斗,要说几个士兵打起来那也只是开开玩笑而已;而国民党却不同,或许那些国民党士兵只是蒋介石和那些上位着用来争夺权利,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而红军却是一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哪怕是总司令也好,参谋长也好,吃的住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红军,又怎么会不团结呢?

  最后,红军很得民心。不管是从红军的日常生治、作战以及真极事态展来说来都是十分令人敬佩。光是靠那八条纪律中的几条来说,都足以让老百姓们对红军有好感,比如“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就连在红军长征途中那些少数民族们也是对红军心服口服。这可比那些一占领欺压百姓的军队好多了。同时,红军的得民心,可不仅体现在对老白姓方面,还体现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在红军与张学良军队打仗的时候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是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这也促成了张学良军队与红军的合作。

  时光在记忆的长河里不停的轮回,记忆在前世今生中不停的交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正如斯诺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骨子里的那份对初心的坚持,去继续着属于自己的一段“红色之旅”。

  重温这传奇的经典,回首那传奇的时代,我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骄傲,让我们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让我们跟随四名领诵员一起宣誓: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四:

  《红星照耀中国》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公正、客观的记录了作者在苏区及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红军如何发展自己的队伍,如何巩固政权,他们为何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为何最后是他们而不是别的政权取得了胜利。这本书对红军生活和战斗的全面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土八路“不土”的一面,更见识了红军领袖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让人由衷的佩服。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使我这样的历史盲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学生时代就因为记忆力差而特别讨厌背书,尤其讨厌背历史中的年代,所以我的历史极差,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读物。但是我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它读完,并使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相信我会带着许多疑问继续去了解这段历史及其中的人物。

  对我来说,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史的科普读物,它改变了我对红军的许多错误印象,还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由于无知,所以我对红军有很多错误的印象。比如,觉得八路军就是“土”,人员“土”——大多都来自最基层的人民,装备“土”——自制的武器都是落后的装备,而且思想“土”——想当然的以为他们的思想也很“土”,军事理念更“土”——不就是村庄、铁路、山上打游击么!这些未经思考的观念来自于极少的课本知识和影视作品,而且很少改变。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土八路一点也不“土”,他们有严明的纪律、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游击战是中国人民因时因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作战方式,绝不能狭隘的认为它是落后的。至于八路军、红军严明的纪律,以前上学时课本上就有专门的介绍,只不过是以往我自己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造成了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是这些,红军战士在不战斗的时间里都干什么?他们的业余时光如何度过?他们进行文化课学习,体育竞赛,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政治课,进行党的思想学习,尤其是新入编的部队和红军战士,必须先进行思想改造。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细想来却觉得极为合理,一方面文体活动,有利于战士们战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正处于青壮年的战士们把精力用正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通过这本书,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状况都有了一些了解。陕西苏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基础人民的武装运动靠什么呢?没有吃穿,红军自己开荒种田开办工厂;没有枪炮,红军靠从敌军缴获。他们不仅自己参加劳动,还发动群众到工厂里做工。红军的工资特别低,从普通士兵到指挥官都是如此,而且他们的军备用品主要靠敌人供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多年?那就必须看看他们的领导者,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

  有人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但是看到这些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的童年也都不快乐,甚至是充斥着流浪、毒打、幼年丧母、缺衣少食等等这些不幸,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沉溺于小我的得失,而且在青年时代就将小我慢慢转变成大我,为了国家兴亡,为了百姓疾苦而求索。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启示?从书中我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他们爱看书,从历史中接受教训,并且通过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而且他们他们早早的进入社会,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现实的黑暗有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人民领袖毛泽东,他童年时代及青年前期的成长就深受书籍的影响。少年时期,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阅读经历对于他性格中的反抗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青年时期,大量进步书籍的阅读又使他的思想不断成熟,在他人生的迷茫期给他指引方向,使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共产主义的书籍也直接促使他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同时他关心社会现实,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十三四岁毛泽东主席就开始关心社会现实,动荡的社会中穷苦老百姓的遭遇深深刺激着他,使他投身革命,企图解救灾难中的国家和黎民。我从毛泽东的成长中看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一个人迷茫时书籍给他指路;坐井底时书籍给予人广阔天地;我还看到实践的意义,当你遇到问题时,当你觉得环境糟糕时,别抱怨,脚踏实地的去做,然后改变它。正所谓“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

  图片

  书中的这些内容还激发了我继续探求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共性的因素,能让一个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不仅如此,关于长征的历史我也很有兴趣: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磨难,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这段经历对个人和历史有什么样的意义?长征时期国民党军队又在干什么?他们对长征有什么样的看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是如何发挥的?我都想从别的书中找到答案。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