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中国文化——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一:
高二(11)班 童瑞鑫
最近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觉得这本书易懂,适合我们高中生阅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该有的样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简而言之,脉络很清楚。经史子集、书卷浩繁,不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五经”之渊薮;百家争鸣、三教九流,亦不脱“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之底色。经两汉东晋、隋唐两宋,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的神鬼传说、民俗信仰合为一体,成为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观念相互交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书正文总共十章,涉及中国文化里的生活美学、宇宙观、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际网络、古典小说等内容,可想而知,这么多的主题,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许先生又是如何将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他做到了两个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里,作者分天、地、人间三个部分讲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从家庭的长辈、乡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谈话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等耳熟能详的悲惨爱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张渤治水等人类对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狸精、鬼魂等民间故事常见的主题……这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浅显易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简单的故事让平民百姓读懂,初步了解中华文化,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领中原之后,必须进行改革,向中华文化学习,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一切想占领甚至吞并中华文化的企图终将破灭,最终也会作茧自缚,被中华文化兼容。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灭。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许倬云说,“我希望在本书中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这样的文化精神需要传承的。许倬云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历来贯串一致,并且不断深化。他很擅长吸收他人著述里的营养。比如,他对中国人宇宙观、生命观的看法,有许多成分来自于冯友兰先生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他希望继承“贞元六书”所陈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类精神,重新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源流,是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用以陈述中国人际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同心圆网络,从自己开始,扩散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确立了身处网络的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许倬云以自己家乡无锡作为例子,呈现了传统伦理丢失后的乡村的衰败。作者潜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贯,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故事讲给读者听,将文化精神呢传承下去。
顾炎武有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本书,浅显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显示出其救世之内涵,这很中国文化!
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二:
高二(4)班 王伟尧
从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经》的奇景异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细说中国文化的书。
作者开篇即言其志,“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抛开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不妨理解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价值,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一种集体人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长),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薪火相传中构建起一个名为“中国文化”的体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犹如开掘地质层中的丰富矿藏,或是细嗅渗入我们血脉的人文基因,于是诸子百家洋洋大观,秦砖汉瓦历历在目,唐诗宋词熠熠生辉。
可见,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因此,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妨从感性中、从日常中、从个体中去寻。譬如我们文化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便是“家国情怀”,它不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征程中,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这两天,国内媒体披露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中国军人流淌精忠的赤血,竖起巍峨的丰碑。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一个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可感,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拒绝狭隘和偏执,使儒释道各得其所,赋予人们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梦想时,你尽可以念兹在兹、锲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体味大道至简、大知闲闲的豁达;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世俗喧嚣中保持“菩提本无树”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万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怀,因水滴石穿而有韧性,因流必向下而显谦逊,因流水不腐而更鲜活。以文化人,会在无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标杆,涵养人的儒雅气质。它是熔炉、是磁场,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既是“我们从哪里来”的寻根之旅,也是“我们将向何处去”的行动坐标。当代中国,中国精神被阐述为“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这是贯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传承中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是应有的态度。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这份自信,我们才会对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这所谓的“三片”文化拥有免疫力,而不必视作洪水猛兽——君不见,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吗。
在书尾,许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忧虑。在这个“快时代”下,人们是否还愿意静下心来,怀着虔诚之情与祖先对话,毕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来快来,而文化是求过去慢走。所幸,年轻一代正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里有一盏灯”,在求知问道、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等各领域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成为孕育蓬勃力量和无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