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篇一: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篇二:
显然,曾国藩是一个争议人物。有的人对他推崇备至,更多的人痛骂他是卖国狗贼。在《曾国藩传》中摸索一番后,我们一起来解读。
从封建王朝的历史规律来看,王朝的末年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洪秀全为首的汉人太平军很快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满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已经官升二品的曾国藩响应清廷“团练”号召,组建了地主武装湘军,迅速投入到了与太平军的战斗当中去。尽管湘军在组建之初吃了不少败仗,但太平天国高层内讧给了湘军可乘之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这件事饱受后人诟病。相当多的人认为,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曾国藩作为一名汉族人,本当支持太平天国、驱除满清蛮夷。而且据传曾国藩在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前后有六次有人劝他反清。但曾国藩却依然选择把屠刀对准自己的同族,实在令人不齿。
虽然他带兵打仗,可他到底是个儒生,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
曾国藩身上矛盾的关键就是选择“华夏和夷狄”还是“君父和臣子”。而这个矛盾的根子,就出在孔子上。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当时华夏还是一个乱世,因此在孔子思想中,对华夏还是夷狄这个概念不是很重视,毕竟在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魏、韩被称为东方六国,而秦国则被视为夷狄。孔子最重视的是”礼”,曾感叹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直试图恢复”周礼”,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基于“礼”这点出发的。
既然满清统治者尊儒敬儒,那么曾国藩决定行“君臣”之礼,奉清廷之命镇压太平天国,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仅仅六年之后,天津教案又使曾国藩从饱受诟病进一步退到了身败名裂。
从1870年4月开始,天津发生多起离奇的婴儿失踪案。到6月时,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修建的育婴堂里被发现有四十个左右的婴儿死亡。6月20日,天津一个叫水火会的帮会抓到了一个偷窃婴儿的歹徒,叫武兰珍。严刑拷打之下,武兰珍供认是一个叫王三的教民受育婴堂的委派,向他收买婴儿。消息传出,天津士绅、百姓义愤填膺,将武兰珍扭送到官府,要求严惩伤天害理的育婴堂。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武兰珍在刑讯逼供之下编造出的话术,但百姓并不知情,开始袭击教堂。法国公使怒不可遏,当街枪杀一名作乱的暴徒。当地百姓见状,一哄而上,当场杀死法国公使及其随从。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事态迅速演变为外交事件。6月24日,列强军舰抵临天津,七国公使要求清政府赔偿。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完颜崇厚深知事态严重,便推诿责任,要求直隶总督曾国藩出面主持大局。就这样,曾国藩被拖下了浑水。
此时的曾国藩已是重病之躯。脾胃亏弱,一目失明,眩晕症,进出需人搀扶。此前曾国藩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朝廷不许,恩赏其在衙内养病,实际上处于“半退休”状态。收到朝廷谕旨后,曾国藩虽然也深感“天津洋务十分棘手,不胜焦灼”,但仍然遵守臣子忠君体国的规范,带病前往天津。
经过仔细调查,曾国藩发现整件事中洋人占理,是武兰珍在刑讯逼供之下的虚伪供词激化了百姓与洋人的矛盾,从而酿成这一惨案。曾国藩虽有发表对天津百姓的辩护,但在自知理亏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妥协让步的处理方式,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曾国藩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革职充军黑龙江;处死十八名为首的暴徒,另有二十五名暴徒充军发配;赔偿白银二十万两,派出外交使团到法国道歉。法国接受了这一方案。消息一出,群情激愤。社会上一边倒地指责曾国藩为卖国贼。北京的湖南同乡会砸掉了曾国藩的匾额,宣布除去曾国藩的名籍。曾经受恩于曾国藩的左宗棠也“大义灭亲”,写信怒斥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就如此背上了骂名。2年后,他黯然去世。
但是这一次不必由我们来帮曾国藩开脱。历史证明了曾国藩当初的忧虑没有错误。曾国藩去世25年后,1897年11月1日,山东爆发巨野教案,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在巨野张庄教堂被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行占领胶州湾,齐鲁大地沦为殖民地。曾国藩那时如若采取强硬的态度处理天津教案,后果怕会和巨野教案一致。
可毕竟曾国藩的骂名已经背上一百多年了。我们不必追求人人理解曾国藩,我只是想通过在读《曾国藩传》前后对曾国藩看法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请在历史的洪流中看待人物的是是非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主。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篇三:
重剑无锋,“拙”者成功
“立德、立言、立行”。儒家的终极境界“三不朽”,数千年来达者寥寥。很多人认为达到此境界者必定是天纵奇才,实则不然,有一拙人靠“尚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后一位偶像,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拙”者,实也。
拙不是指一味愚笨无知,而是脚踏实地。
很多人对曾国藩背书还不如梁上君子的故事津津乐道,这故事虽然是空穴来风,但也侧面反映出他天资不高,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这样一个笨人却在科举场上连获捷报,而嘲笑他的“英才”,却连一个举人都捞不到。
曾国藩在考场春风得意的秘诀是踏实。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径,因此做事不留死角,不留下困难。与之相反的是“天才”赵括。二十岁就受封元帅,统兵作战。最后却身首异处,他的败笔就是纸上谈兵,不会务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总是想早日收获,早日成功,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有坚实的基础方有明日的辉煌。
“拙”者,稳也。
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天国的首要功臣,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作战方式却屡受朝廷指责,同僚讥笑。就连好友左宗棠也说他“于兵机每滞钝”。曾氏战法不受待见的原因是只有简单六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不会奇谋险兵,不像诸葛亮那样料敌机先。湘军永远使用的是稳健的包围战,看似冥顽不化,但总能最小的代价获得成功。而朝廷军则东打一锤,西砍一斧,最终溃不成军。正所谓剑走偏锋,刀行厚重,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正如古刀、重剑,沉稳之余又不可阻挡。
经济学上有“基本盘”概念,投资者会选择一支最稳定的股票作为自己的“基本盘”,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外发展。无论行情如何,总能有稳定的收入。
为人处事亦是如此,古往今来靠投机成功者少,以稳健胜出者多。不要在利益面前贪功冒进,更不要为蝇头小利而自乱阵脚。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稳定地朝目标前进才是王道。
“拙”者,诚也。
曾国藩曾向弟子李鸿章传授如何办理外交事务。李鸿章本意与外国人“打痞子腔”,即油腔滑调。但曾国藩叫他“诚”。“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不论与中国人还是洋人打交道,曾国藩总是不存侥幸之心,一片赤诚待人。他的言传身教也使李鸿章日后成为清政府外交第一人。
对待何人、何事、何物,都应怀着赤诚之心。背信弃义,忘诚逐利之徒,总是自食恶果。小到考试作弊,大到贪污受贿,人的底线是在一次次试探中坚定的。稍有不诚之心,即坠万丈深渊。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季布、商鞅一样信守诚心。
实、稳、诚。“拙”字代表的是朴素厚重的人生态度,曾国藩的“尚拙”让他成为一帧所向披靡的无锋重剑;也是“尚拙”让他与军功、德行、文学三者都触及不朽之境;还是“尚拙”,让儒学在他身上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让他传统的人格之美在风雨飘摇的末世中熠熠生辉。
光影斑驳的午后,坐在窗外,书读到了结尾,家门口矗立着的新亚运场馆,亦出现在眼前。时光穿越,薪火相传,曾国藩所代表的,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也在杭州亚运的精神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吗?
“实”,此次亚运会,杭州亚组委踏踏实实、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赛会志愿者选拔及培训、场馆建设、赛事氛围提升……每一处都能看见杭州的付出;“稳”,早在2017年10月亚运场馆和设施建设就全面启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场馆建设工作稳扎稳打、稳步推进,世界一流的场馆建设,保障了运动员稳定发挥,安心筑梦;“诚”,更有“诚意”。无论对方是谁,都奉行“来者是客”,不带任何自私之心相交。杭州亚运怀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态度,对一切外国友人都热情迎接。杭州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前来参会,其乐融融。
一脉相承,大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亚运精神中“实,稳,诚”的体现,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杭州亚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篇四:
曾国藩被誉为是近代第一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对局势判断精准,投笔从戎,挽狂澜于既倒,让清政府得以延续。他以圣贤自期并严格要求自己,个人修养不光影响了时人,也被无数后人当作精神导师。他也是中国儒家文化最后的代表,以理学实践者自居,洋洋洒洒数百万字全集,其学问见解尽在其中。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更让无数后人传颂,曾氏家族至今已延续八代。这本由张宏杰先生所写的《曾国藩传》是写给大众的通俗读物,着重呈现曾国藩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突出成就。曾国藩诚拙的人生哲学和圆融的处世之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相信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我们普通人也能成为大咖。
曾国藩一生崇尚“拙诚”的人生哲学。“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曾国藩成名前,他的家族5、600年都没有一个通过考取功名做过官的人,他的出身很一般,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历经七次考试获得秀才称号。他读书完全是靠勤奋下苦功,读不懂上一句决不读下一句,不读完上一本决不读下一本。书中有个小故事,一天晚上,曾国藩在背书,一直都背不下来。小偷一直在房梁上,等到半夜曾国藩也还背不下来,就跳下来当着曾国藩的面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论,只说明他读书确实是下苦功夫的。曾国藩运用了复利效应,即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终将有大不同。比如他每日写字,一个字要写一百次。还有每日都要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以至于影响到他所带的湘军,湘军的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行军打仗非常重视扎营,战法就是围城打援,就是所花的时间比较久。这个看似效率低,很笨拙,其实基础打得越牢,越容易实现目标。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内清外浊。我们知道有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曾国藩数任两江总督,应该很有钱吧。其实曾国藩很穷,但他也绝非单纯的清官和贪官。我们知道清代官场流行“陋规”,多达数十种,如三节两寿、程仪、冰敬、炭敬、别敬、门敬、浮赋、部费等。“陋规”是清朝官场上不成文的规矩,不算贪污腐败。曾国藩当时是认可这种潜规则的,因为朝廷给的俸禄太低,根本不足以应付日常开支。曾国藩有一个小金库,专门用来官场应酬。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要办事,必须要融入。做大事的人,是要融入社会的,这一点曾国藩尺寸拿捏得非常好。左宗棠是既不送钱,也不收钱,在官场上不受人待见;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是精于此道,官越做越大,花钱办事。曾国藩是用钱来做事,接受官场规则,自己和家人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就是家训,对子女用心教导,使家族得以兴旺至今。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曾国藩的幕府被誉为近代第一幕府,人数多达400余人,他不遗余力的加以培养和提携,扮演着官场导师和精神导师的双重角色。出名的幕僚有极具个性的左宗棠、打痞子腔的李鸿章、预言清朝50年内灭亡并出现人自为政的赵烈文等等,可谓“文武错落半天下”。如投奔来额李鸿因才华出众、又一帆风顺,待人处事之间难免有轻侮之色,所以曾国藩经常让左宗棠、李元度等人与之争辩,挫其锐气。他常把李鸿章带在身边,让其与第一流人物(胡林翼)多接触。通过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渐渐改掉了身上的诸多毛病。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李鸿章的自律生活,也是受曾国藩影响。从曾国藩特意调教门生长李鸿章可见一斑,耐心调教幕僚,培养其才干,并厚着脸皮上书向朝廷推荐。曾国藩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把高傲的左宗棠都感动了,“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看完了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平庸的资质,极低的起点,却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直到生命快要终结的最后一天,在几乎失明的情况下,曾国藩都还在工作、读书和记日记。他的成功就是靠自身奋发努力,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化。努力永远是我们修身立业的根本。一个努力、好学、靠谱、自律的“拙人”,是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