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一:
情欲认识与阶级差别
2020级9班 李闽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红楼梦》第六回,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如果说《红楼梦》描述了生命的“情和欲”,那么第六回主要是讲述了生命在现实环境、等级差异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有高贵,有卑微,有势利,有施舍。
本回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前一回“情和欲”主题的延续,虽仅写了一小段,但意义重大。从此之后,贾宝玉从顽童步入成年。在程朱理学文化中,天理和人欲是冲突的,要成圣贤,必须要尽可能的压制生理欲望。但作者却对此并不认同,而是将生命视为一个整体,情、欲、性不可分割,上回便借警幻之口说出:“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确实如此,历来有人认为《红楼梦》描绘了不少情爱故事,宝玉与许多人有着嗳昧关系,但作者更注重在精神层面的情与爱。在这部分中,作者也有意突出,这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是被默认的,并未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线。“袭人自知贾母将她给了宝玉,也是无可推脱的”“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用一缕温情的色彩显示这段情爱与贾珍、贾琏等人的欺男霸女、鸡鸣狗盗性质不同。
故事的第二部分,一进荣国府。作者对草根阶层的描写,同样得心应手、神形俱备。生命在现实中被划分了等级贵贱,彼此间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底层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求生,他们得不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极少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阶层,生命的力量也是顽强、生生不息的,也会有英雄豪杰,也会有女中丈夫。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视角。描写贵族生活的显赫,如果只是以贵族的眼睛去看,是不会觉得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对宝玉等人来说,一切珠光宝气、锦衣玉食在生活中都显得如此平常,只能借助平民的身份才能进入其中,才能察觉到无法形容的巨大差异。“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子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接下来种种细节的描绘,贵族家的豪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写了凤姐的高贵,就像生杀予夺的女王,高高在上,决定着下人的命运。凤姐准备吃饭时,“之间小丫头们一起乱跑,说,奶奶下来了”,是何等的威严。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时,凤姐的一段调笑假骂,尽显霸道女总裁的个性。也写出了小人物的卑微。生命本应该是平等的,可等级社会里,在上者占据拥有绝对势力的权力金钱资源,底层者艰难求生,依附于上层,还经常要乞求对方的施舍,自然无法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与自尊。刘姥姥本是质朴耿直的农家妇女,甚至是一家的精神支柱,但为了生活,有求于人,也就只能处处低声下气,说尽好话,察言观色。作者对刘姥姥卑躬屈膝的刻画,很真实,我们却并不反感,只有同情。底层人物生活环境的无奈,求人办事的卑微心理,直到现代,我们依然不陌生。
这里也写出了人眼势利。荣国府看门的,同样身份低微,在乡下来的刘姥姥面前,确是鼻孔朝天,对她打量一会儿后,都不理她,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等着。”低微之人,受惯了别人的气,见到自己可以展示优越感,可以撒气的人,多数是不会错过机会的。被伤害被欺压的人,一旦有机会,伤害欺压别人也毫不手软,甚至变本加厉。我们甚至可以总中读到人类的历史。至于周瑞家的,在刘姥姥面前,虽也居高临下,要显弄自己的体面,却道是真心帮忙,不必苛责。
最后,作者也深为感慨,在曲子中写道: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正是惩处加减,上有苍穹。
谢谢大家。
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二:
刘姥姥到底怎么样?
2020级2班 贾得志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前五回讲述了“通灵宝玉”的来历,也扼要描写了尘世的荣宁二府,暗示了人物命运,算是全书提要,但还不算完全展开。第五回中以秦氏入梦,第六回自然地又以秦氏出梦,然后将前半个标题简单的带过。很明显,这一部分则不是我要讲的。这一回目中有一个人物——刘姥姥,我想讲讲。
从人物关系上来看,本来跟贾府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姥姥,通过女婿王狗儿,也算是和贾府攀上了远远的关系。王狗儿祖上贪图王家势利,认了王熙凤之祖做侄子,算来刘姥姥应该与凤姐同辈。刘姥姥一共四进荣国府,这里则是一进荣国府。
下面我将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刘姥姥。
第一,她是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刘姥姥。她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知识,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甚至显得粗俗,是封建时代较为典型的农村老妇。“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这一处是刘姥姥进入堂屋时见“满屋之物都是耀眼争光”的表现。很显然这时的刘姥姥已经被贾府的荣华富贵吓到了,而局限于知识的贫乏,自然没有可能找出什么字词来形容,只好念叨阿弥陀佛。
“说话时,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
在此处甲戌本的侧批是:可怜可叹!其实从前文可以看出刘姥姥已经极力相对体面和礼仪一些,但无奈于文化和习惯,及在乡村生活的很多礼仪上的缺失。从此时刘姥姥无意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贫农老妇人形象。倘若刘姥姥不是这般,那么刘姥姥的形象得打个问号。
第二,她是一个久经世事的老婆婆。这一点让她能够圆滑且谙于世故。周瑞家的问刘姥姥:“今日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刘姥姥本来的确是过路,但是这里却说是特来瞧瞧,又轻描淡写似附加的一样说出真实目的,可看出她善于权变应酬。这一点周瑞家的当然也很清楚,但也看破不说破,一则是为了回报王狗儿的帮助,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但总的说来周瑞夫妇也算是个怀情不忘的正人。看了刘姥姥的一番话,第一是感叹语言的艺术,二是感叹生活的艺术。刘姥姥的生活艺术还表现在她的察言观色上,这里不再详细讲述。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本章的一些语言特色。刘姥姥的语言特点当然占其一。再者是其中对小孩的语言描写。“周大娘,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这的确是孩子的语气,是“石头”的叙述语气。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这一句话时的确逗得我一笑。一般的书籍作者应该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阅读,这里的“石头”却有一丝赶人走的味道,夹杂的世态,即当时少人愿诚心做学问,这从作者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能看出,他所期待的是有更多知己能理解自己。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