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一: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二:
今天学习了第一课的最后一首古诗《三衢道中》。这首古诗对我个人而言是最难的一首,了解了这是一首纪行诗,整首诗歌都透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高涨的游玩兴致。说来容易,但古诗只有短短28个字,如何给学生传递出来是不容易的。
这一首诗学完,我真是佩服孩子们的高速思维能力,反应快,应变能力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象限得到了发展。之前我还在担心上这样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课堂给弄得无计可施。然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颇有感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表达得很好。多么精彩的话语呀。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一课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拓展环节,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三: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是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古诗的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诵情趣,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就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层出不穷的,学习这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由此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诗情。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首先,正在讲课时,个学生提问:“老师,怎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儿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他之后,我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呀,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常日久间获得提升。我看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悠远,他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入沐春风,如临其境。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译,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