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独立 篇一:
雪莱有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斯言不谬,每个人心中住着一头他人无法接近的“自我”,只有紧紧拴住猛虎,守住自我的那份孤独,才能人格独立,细嗅世间蔷薇之香。
越是觉得孤独时,越要学会人格独立。在孤独沉落之时,自我格外依赖人群。但这种依恋易使自我同化,抑或直接丢失自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作为影响整个阿拉伯文坛的星芒,自始至终被嘈杂的舆论包裹,他怎会不曾迷茫困苦过?但他在内心中建起了一座名为孤独的花园,他说:“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优美曼妙的诗句诞自孤独的享乐,发人深省的警言源自不被同化的内心。当你学会那份孤独的独立之时,生命真谛的大门便向你洞开。
“当你保持缄默时,请你为爱缄默。”诚如此言,因为各种琐碎而非理性的情绪在人群中肆意发酵,会造成人情空间,情感崩塌。因此每个合格公民应首先学会消化自我情感,这样吐露出的才是经咀嚼沉淀的真情,散发温暖的醇香,艺术的挥洒与泼墨难道不是其最好的明证吗?情感的倾注凝结在油墨之间,灵感的闪现悦动在音符之上,但凡久经历史淘淀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原始冲动的任意宣泄,而是反复磨砺耀成星辉的情感光芒。每个人皆有义务维护社会情感和谐,请先体察自我想法的冲动原始与否,再合理打破面向人群的缄默。
自我永远不可能真正脱离人群,我们需要永恒追求的,该是平衡自我与人群的那一片人格独立的净土。诚然陶潜自由采菊东篱的隐世悠然,但我们不该忘却他对尘世的反思及对自我的合理定位;诚然伍尔芙自有游蹈冰火的特立独行,但我们不该忘却她对精神之镜的自我擦拭以及对人群百态的细致观察。罗泰柱先生所语的“做梦啊做梦——”非沉溺自我逃离隔绝人群,而是像冯唐所言“泡在世俗”之后在内心的自我消化积淀。
确乎在羊群效应之下,自我难定,易随大流;在面见尘世丑态之下,易恶人群,渴望逃离。但在尘世中的摸锤炼打不正是在找寻人群与自我平衡点的试错过程吗?人格独立有时是孤独难耐的,但它始终为你保留了坚守自我与体察人世中的那一抹清辉。
越是觉得孤独时,越要学会人格独立,在自我与人群中托起独立的净土。
孤独是人群对自我的考验 篇二:
罗泰柱在诗歌《越是觉得孤独时》中说道:“越是觉得孤独时,越要一个人。”我认为,孤独是人群对自我的考验。
越是孤独时,越要一个人。我初读此句时,有些费解:一个人该怎么排解孤独呢?但当我再读且经过思考后,似乎悟出其中的深意:在群体中更难排解孤独。鲁迅先生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快乐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你想要的快乐,你只是为了不被排挤,显得合群才装出快乐的模样,但一旦曲终人散,一切会恢复如初,甚至会陷入更深层的孤独。因此,孤独是人群对自我的考验,向人群寻求排解是行不通的。
那么该如何面对孤独的考验呢?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处境困窘面临孤独时,就应独行其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别人说你“背道而驰”的时候,不要妥协于那个是非不分、人云亦云的群体。正如庞勒在《乌合之众》中所言,数量即正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理论会随着支持者的增加而成为“真理”。不需要过多评价,你只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坚持地走下去吧。这条孤独之路终将走到尽头,你终将会赢得鲜花和掌声,甚至能改变社会的旧秩序,过去的“真理”不复存在。哥白尼、伽利略等多位科学家正是如此。他们自己走着孤独的路,坚持着教会极力打压、人群极力否定的“谬论”,最终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正确,从而激励了社会人群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科学革命。但是如果他们随波逐流,湮没于所谓的“真理”,恐怕永远也走不出孤独的禁锢,依旧没落于世。
孤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毕竟这是人群对个体极大的考验。爱国诗人屈原在无数次的被排挤和无数次的失望后也走上一个人的孤独之路。但当他发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己与世间处处不相容后投江自尽。因为他尽其所能也无法唤醒楚国君臣沉睡的救亡图存之心,对群体失望至极,不再认为自己能改变什么。虽然这种以死明志的表现千古传唱,但我们也要以此为鉴。
孤独是人群对自我的考验,要想在考验中获胜,要坚定自己,强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