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2022部编版心得体会(精选4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2部编版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时间:2023-06-08 11:06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x部编版心得体会 篇一: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质量标准……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讲是理念的更新。无论是哪种,我们的孩子学语文,总要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来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离不开一篇篇课文。所以今天我想谈这样一个话题:用课文教语文。踏踏实实用好每一篇课文,发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孩子们才会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文质精美。不但具有原先的阅读价值,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教学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教课文本身潜藏的语文概念,包括语言文字、读写方法、文体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确立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

  一、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经常有三个问题

  1、教课文,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

  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我们经常把课文误当成教学内容,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我们就让学生学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忘记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习题,陷入了应试的泥潭

  第二个问题是做习题。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了应试的泥潭,偏重于让学生做题、刷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3、讲要素,异化成了教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讲要素。统编教材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很多老师在教课文时就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学课文中的阅读要素、写作要素,然后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这样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异化成了教知识。

  文选型的教材,我们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要引以为戒,不能教课本,更不能异化成做习题和讲要素,那么我们怎样正确地运用语文教材去学语文呢?

  二、课文功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基础》这本理论书中指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三个不同的内容。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主题以及组织和呈现方式,它是结构化的。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只有课程目标,用课程内容来“规定教什么”是一个难题。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来教”,现在我们是用课文来教。课文不完全是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一些语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文老师通过解读文本来进行发现、凝练以及确定的。理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准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1、立足例子“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课文里藏着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是通过多个例子来揭示的。你读了很多篇课文,才知道原来文章是这样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比如说我们读古诗,通过读了许多五言、七言律诗,体会古诗的音律节奏是什么。语文学习也是通过一篇篇文章,归纳类似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律,这叫“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孩子认识事物都是这样的。比如猫,通过看到大猫、小猫,各种颜色的不同的猫,在一只只猫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抽象思维概括,最终确定这就是猫。学习语文与数学等理科不一样,数学等理科是先有一个公式,原理讲清楚透彻,然后学生运用这个原理去解决问题,这叫“举一”。但是语文学科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只有儿童语文经验的积累,“举三”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反一”是生长于个体的语文知识。所以我们提倡要多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自然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和领悟。

  2、用好例子“触类旁通”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因为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诗歌阅读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而议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在阅读时就要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来阅读。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预测与推理,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才能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读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触类旁通”就是要把课文的例子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地读,发挥好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触类旁通,学生就越读越会读。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语文学习要重视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让学生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课文的例子要读开去,越读越广泛。比如读《刷子李》不过瘾,你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练了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的例子写,运用例子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甚至创编。比如你读了课文,也可以像冯骥才先生一样,将生活中特点很鲜明的人物写下来,既提高了认知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学要义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按照单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有的是按照课文的题材组合的,也就是内容;有的是按照文体组合;还有的是按照读写要素来组合的,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单篇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集中让孩子学充分、学透彻,同时也要看到单元的训练点。当我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应试时,就会发现孩子一个单元学一点,学生的整体语文读写能力就是完整的。

  1、对准“这一类”

  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找到相应的教学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与读写要素确定单篇课文的内容落点以及教学的实践,然后可以尝试将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的顺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三篇课文都是讲父母之爱的,都是运用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感情,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我们根据这个要素就可以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慈母情深》的落点在“母亲掏钱给我买书”的场景,用反复的手法聚焦母亲“直起背,掏出钱,弯下腰”三个细节,进而表达情感。《父爱之舟》的落点在父亲为“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只小渔船,用了象征手法。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落点是父母对“我”写诗的不同态度,用了对比手法。三篇课文的细节和写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把握每篇课文的落点,然后教学按照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的学习逻辑,再来重构单元教学。

  2、参透“这一篇”

  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怎样准确把握呢?

  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后的含义,需要学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感情。第二个方法叫由意及言。课文的语言形式及文本结构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的魅力,所以语言与结构、语言与形式是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教学支点。第三个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课本,“人”就是我们读到的作者。学生通过读文章,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老舍先生《猫》当中的小脚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过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来去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3、上好“这一课”

  教学要义第三条就是上好这一课,需要抓住三个点。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孩子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我们的共性。

  第二个,确定目标。这篇课文70-80%的内容学生可能知道,那么接下来的20-30%内容,老师究竟让孩子怎么关注、怎样理解,难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学完后,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学生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够把握这种提升?这叫终点。

  第三个,确定关键点,即学生学习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们要提供支持,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提供辅助性的资料、代表性的范文,等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每一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变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么意思呢?课文是一篇一篇的,我们要思考怎样针对这一篇课文,来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这个“文”按照我们学生遇到的门类来进行学习。

  (一)第一类:长文短教

  在教材当中,安排了一些字数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种考验,那么这篇文章怎么教呢?怎么让学生学得更好呢?

  1、长文的三大考验:速度;记性;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个是考验学生的速度,很多学生读书速度比较慢,这个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规定每分钟大概300字,那一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钟之内完成。第二个考验记性。第三个考验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2、长文的阅读策略:

  (1)跳过不重要的生字词,猜读。

  (2)忘记前面的一些内容,回读。

  这个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3)读完一个部分停一停,缓读。

  你读完一个章节,你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章节,写了什么,这叫缓读。

  (4)读完一段列个小标题,标读。

  列小标题,一段一个小标题,这个是我们教材当中提出来的一个策略,你要列一个小标题,用一个短句或者一个短语来标注,这样你就能够留下阅读的痕迹,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帮助你记忆。

  (5)读完全文和别人交流,议读。

  这是一种理解,可以从多个点思考。

  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篇长文,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可以设计哪些活动长文短教?我们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这篇文章很长,三千两百多字,那这篇文章怎么分析?

  第一个活动,列一串标题。这里每读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写了什么,然后自己用一个标示把它表示出来,要读得懂、记得住。这篇课文第一个部分是“雨来水性好”,第二个部分“雨来上夜校”,第三个部分“雨来掩护李大叔”,第四个部分“雨来被鬼子拷打”……每读完一个部分,列一个标题,当然每个孩子念的标题不一样,然后我们老师就要比较哪一个孩子的标题更准确。我们读过《小英雄雨来》这一部小说,原文也有一个一个的标题,也就是小说的目录,这个小说的目录和我们学生在阅读中概括每一个部分的标题,有什么区别呢?小说的小标题非常吸引人,让人一看这个小标题就产生一种好奇心,急着想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列的标题为的是吸引读者,而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里的小标题是为了帮助他理解、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标题也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线索的把握来列标题,并非只有一个标题。第二个活动,讲一个故事。把标题连起来讲完整、讲连贯、讲生动,要注意的是标题和标题之间,怎样才能够连贯起来。不但要注意内容的连贯,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这是考验我们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语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来》根据小标题,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关键点,即课文中的出现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这是雨来能成为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这句话是不能丢的。在概括的时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内容,但是关键语句、关键细节不能省,否则主题、思想就不深刻,没有灵魂了。第三个活动,提一个问题。哪些事证明雨来是个小英雄?这个问题从头到尾每一个部分都涉及到。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对雨来是个小英雄的理解,这样雨来的形象就把握得更准确、更丰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思考什么是英雄?从雨来这个小英雄再到知识英雄这个话题,那么孩子就从《小英雄雨来》读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了,这样一句话就能串起来了,能够加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类:难文易教

  维果斯基提出学生学习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有的水平,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其实是最近发展的区域。

  1、难文的三种类型

  难文是课文的理解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难文有三类:第一类文言文,第二类含义深刻的散文,第三类议论文。如最难的课文——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有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文白相间,因为此文章的写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有些语句里面夹杂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语言句式,生涩难懂。第二个挑战是背景复杂,《野草》完成于1924年到1926年,此时正处于鲁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动荡期。第三个挑战是用意隐晦,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通过做的梦表达对现实的抨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难文的教学策略

  (1)词句熟读:陌生的词语、句式

  多熟读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难的课本越是要做到熟读。

  (2)资料链接:写作背景;生活经验;名家解读

  第一点:借用写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写作背景很复杂,将时代背景呈现出来,孩子们就能理解了。第二点:借助生活经验。生活中我们也有彷徨苦闷的时候,与文章共情就能迁移理解。第三点:借助名家解读。实在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专家名家解读,我们可能就会受到启发。

  (3)问题支架

  怎样让学生将难文学得透且简单?就要借助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好的故事其实没有故事,只有一个梦,你哪里看出来这是个梦?此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一开始他在读书,后来做梦,最后梦醒。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一个怎样的梦?鲁迅先生梦中所写的两段文字都是描述一路看到的美景,不同点在于最前面那幅画的底色是青色的,而后面这幅画的底色是红色的,红色的这个画面更美,更有冲击力。孩子们学过很多写景的散文,有很多类似的阅读经验,能帮助他们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写这个梦?孩子不一定读得懂,这时需要补充写作背景,提供名家解读激活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自己来谈为什么要写这个梦?揣摩一下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境如何?他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梦境?这样的层层追问,就让孩子的思维的逐层深入,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消化一篇篇难文。

  以问促读,让学生形成理解思路,这个思路与作者的构思相契合,达到难文不难。

  (三)第三类:群文类教

  1、群文的三个层次

  (1)单元组文

  教材有些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文,有些是按照语文要素来组文。

  (2)一篇带多篇

  选择课本相关的多篇文章,进行了延伸的阅读或者延伸到整本书。

  (3)主题探究的多个文本

  即围绕问题解决而选择相关的文本材料,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跨学科文章等等。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任务群围绕学习主题来进行,全文的主题一般都是围绕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探究,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使学生阅读思域不断扩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篇教学的咬文嚼字上,而应该是多篇阅读的触类旁通。

  2、群文的三个挑战

  (1)速读能力

  (2)整合思维

  因为群文阅读除了读得多读得快以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围绕议题来分析或者解决问题,从多个文本中进行思考,整体把握融合理解。所以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不仅是阅读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深化,更是创造性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境界,所以整合思维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容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提升。整合思维对学生来讲是一大挑战。

  (3)迁移水平

  群文教学的范畴一般都在特定议题下创设开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自我实现,从一篇当中寻找阅读或者写作的方法,然后再迁移到第二篇、第三篇阅读写作当中。

  群文类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内化,一个方面是从多个单元的学习中发现规律性的方法,实现举三反一。另一方面是运用单篇中获得的读写方法学会阅读这一类的文本,实现举一反三。最为关键的是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这两方面是在实际中相互转化,彼此促进、螺旋上升。

  3、群文的教学策略

  (1)议题统筹

  群文阅读可以围绕一个共通的问题,一个大概念进行整体设计。把单篇课文中的关键点进行整合。议题具有聚合功能,统整功能。如围绕”爱的体会与表达“主题整合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

  (2)分层递进

  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阅读的阶梯,比如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整合逐层递进体会对动物的情感。在这组群文中,老舍写猫的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胆小又勇猛,既温柔可亲又冷漠无情。看似不讨人喜欢,其实作者这是通过正话反说来表达对猫的喜爱。《母鸡》一文中,老舍说我非常讨厌母鸡,这是为赞扬后文母鸡作为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做铺垫。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是明贬实褒。这三篇文章都是将情感藏在反语中,学习这三篇文章,抓住这个特点就找到了路径,破译了作者表达对动物情感的一个秘密。

  (3)迁移运用

  在围绕“爱的体会与表达”主题后有一个习作是《我想对您说》。可以安排以下三个活动:

  第一个是“爱”的细节。从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背影等等寻找“爱”的细节,体会爱的深意。再回忆父母爱自己的细节,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用两三句话写下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的感应。

  第二个是“爱”的回放。回放“爱”的事件或者场景,重现那个感人的细节,可以回放一个事件,也可以回放两个、三个事件,重复出现那个“爱”的细节。

  第三个是“爱”的理解。就“爱”的细节发表你的看法,比如说母亲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看似很啰嗦,但是处处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母亲的唠叨也就难以体会到作为孩子的幸福。在细节中理解“爱”,有理有据有分寸。寻找“爱”的细节到表达对“爱”的理解,这一篇作文迁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把它整合了,这叫综合思维,并且在一次习作当中来综合运用,这就是迁移运用的活动设计。

  (四)第四类:例文慢教

  教材当中出现长文、难文,还出现群文,还有一类我们要注意的是例文。

  1、例文的两种指向

  不是每篇课文都是例文,我们所讲的例文是统编教材当中特别的单元,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

  阅读单元和习作单元当中的例文教学,重在这两例文所列的阅读要素或者写作要素,关于写的原理性知识、实用性方法与指导性策略,所以例文需要时间慢慢地理解消化,更需要时间来迁移运用,所以我们提出的一个教学要求叫既要读的透,更要用得熟。例文要读得透,读学理方法策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直含糊其辞。所谓用得熟就是从单向运用到综合应用。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要化为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所以记住“读得透、用得熟”这是我们例文慢教的基本目标。

  2、例文的教学要义

  一是概念理解,二是方法运用,三是图式建构。

  (1)概念理解

  每个例文单元(策略单元或者习作单元当中)都会提出一些关键性的概念——语文大概念,其实我们统编教材已经呈现了一种概念:在我们学生语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语文知识。而且在后期的学习当中,它还能够不断进行丰富拓展延伸。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我们一棵树的树根,在这个树根上面它会能够生长出枝干、生长出枝条、生长出叶子,枝繁叶茂。所以对大概念,我的理解是在我们教材当中实际上是有的。

  第一个就是新概念,是在我们这个阅读当中提出来的。

  比如说《牛和鹅》当中提出的批注,批注是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在边上随便写写就是批注。批注首先是要理解、要发现、要见解,没有发现和见解就不叫批注,甚至是批判性的阅读、意见,所以批注的内涵很丰富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如果把它简单化——在阅读一段文字边上写下你的阅读看法,这个就简单简单化了。目前对这个概念应该由浅入深,应该做一个系统化的一个教学,否则我以为像这种阅读策略对孩子来讲仅仅是知道而已,他不会后续的学习当中持续的运用这一个策略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比如批注。我们为什么要在中高年级,通过自觉地应用批注来预习呢,养成了有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呢?我看很多学生都没有啊,因为我们老师对批注这个概念窄化了,简单化了。四年级、五年级的批注和六年级的批注,它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对吧,所以六年级要不要应用批注,当然要,批判性阅读啊,更重要的是批课文的表达方式,甚至作者的构思技巧,这种东西你让孩子做,孩子的阅读理解力,那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新改我们要把它单列出来进行解读,不要简单化。

  第二个是——近概念。

  什么叫“近概念”?就是相同的、类似的概念。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如我们这个教学当中出现“想象”“预测”“推测”,这三个概念初看都差不多的,都要想的。想象要想的,预测也要想的,推测也要想的,但是“想”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想象是什么?甚至和“联想”也有区别。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范例,让学生反复地比较,这就是方法。最后原理性的东西要搞清楚,就像孩子学数学,小数、分数、整数、正数、负数,都是数,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语文经常会出现似是而非的问题。想象,怎么才能想象?有些孩子就不会想。老师有没有教?没有教,就是只说“你去想象吧”。从什么去想开去啊?怎样想才能有创意呀?从来不教。预测怎么预测,推测怎么推测?推测是一个逻辑思维。依据在哪里,往哪个方向推?其中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对概念的辨析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所以语文概念理解很重要。

  第三个概念——大概念,我今天不展开,因为大概念有争议,大概念就是支撑学科学习的基础性概念、基本性概念,它是生长性的,这个不是我们随便说说的。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设计,大概念怎么来的?这是学理的考证。所以概念理解,我举出新概念、近概念和大概念。这是例文教学第一个。

  (2)方法运用

  关于方法运用,方法怎么用?要把握方法的实质。比如学习提问,绝不是说随便问的,是从课题、字词、用意、表达方式等等,要有结构化。那么孩子对提问要有完整准确的把握,而不是点点滴滴的经验,这个就是方法,它一定是结构化的。

  第二就是表述。这个方法怎么运用,什么时候运用,用到的度,什么时候不能用,什么时候能用?方法要有使用的条件的。

  第三个要梳理方法之间的逻辑关联。我们语文学习有很多方法,提出了很多阅读策略,我们孩子拿到新的课文基本没策略,为什么?他不知道方法。每个不同的阅读方法背后是阅读思维、文体思维,文体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学法。逻辑链条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方法才不会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之间有共通之处,方法是可以连成整体的,一篇课文它有多种方法的。我们老师经常是教一种方法,之后他体会这篇课文只用这一种方法。你换一种方法、换一条思路,这才能让孩子越学越聪明。

  所以方法运用一要把握实质,二要精准表述,第三要梳理。

  (3)图示建构

  这里有一个新词叫图示。图示这个词是外国人讲的,其实我们讲的是认知结构或者叫心智模式。

  比如阅读小说《跳水》,孩子们很感兴趣,但是他关注的是小说的情境,读到小说的情境就够了吗?这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此吸引你?或者再追问,作者是怎么构思出这么扣人心弦的小事情,他怎么创造出这本小说的?如果你能够追问到这个点上,那么就触及到了作家构思小说的认知模式,或者叫心智模式。小说《跳水》的模式是什么?很简单,先制造一个危机,这个小孩子明明在甲板上,最后怎么上去的?它制造出了一个猴子,猴子孩子,孩子就追猴子,追猴子以后就陷入困境。逻辑线条就是这么构思起来。发现了这个构思,我也可以设计一个危机。比如两个小朋友是好朋友,一个小朋友把另外一个小朋友推下河了。两个小朋友好好地在一起玩,怎么把他推下河了?这时候就要制造危机。这叫构思情节。这就是心智模式、认知图式。小说《跳水》,先造一个危机,但是后来这个危机解除了。他的第二个构思——如何解决危机。危机怎么解决?猴子不可能解决危机,孩子自己能不能解决危机,前面故事情节当中出现的猴子、孩子、水手都无法解决孩子陷入危机的这个困境。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路了,死路一条,这时候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化险为夷,一定要出现一个人物——船长。船长是什么人物?是英雄。当出现一个危机无法解决的时候,一定要出现一个英雄。这是小说逆转意外,让阅读更扣人心弦。所以船长拿着枪对着孩子说,可以跳到水里,不跳就打死他。船长英雄体现在哪里?第一是快,第二是准,第三是狠。心智模式就是构造英雄形象的思维模式。掌握心智模式,也可以构思出一个英雄。所以学生阅读小说一定要读到这个层面,我们的孩子才真正成长。心智成长了,超越了语文能力。这就是例文教学的要义,把握三点:概念理解、方法运用和图示建构。

  3、例文的教学策略

  我们简单的列一下例文教学策略。

  第一个策略叫由个而类,由一个个例来涉及到这一类文章怎么阅读,有点群文阅读的意味,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第二个叫由仿而变,例文当中所列的读的方法在实践当中转化。第一个阶段叫模仿,就像做练习题一样。第二个阶段叫熟练,做语文练习和数学不一样。数学一道例题掌握一个方法,然后做三道习题,练熟了,再给你练习三道变式题,你就去运用,那么这个原理、公式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语文经常是这样,只有一道题,练完就结束了,根本没有掌握。我的建议是模仿+熟练+变式练习。

  第三个叫读写互逆,就是如何写的方法,读与写相互可以转换的。在策略教学当中,学生学到了提问。写作当中要不要提问?当然要提问。《难忘的一节课》用提问的方法能不能来构思写作?当然可以。难忘的一节课,什么课?这节课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难忘在哪里?为什么是难忘的?这些问题就能够把这篇文章基本的构思思路推荐出来了,所以读写是互逆的。

  最后一个叫由人及己。例文教学里的例子是作家的,人家写的文章,但是读者要读到自己。例文所涉及到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策略,一定要和我们孩子已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勾连。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讲是不是新方法,新在哪里?与我们已有的方法相比,哪里是相似的,哪里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提出三条:激活已有的读写经验;体验新方法与我们已有经验之间的差距;尝试运用新方法改造自己的经验。这样,例文才能真正发挥例子的功能,才能根据这一篇形成对一类的学习经验。

  所以对于语文书例文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老师的教学节奏要稍微慢一点,多花点时间让孩子把例文中阅读和写作的原理、方法慢慢领悟,逐步运用。这个时间应该留给孩子。

  今天讲用课文教语文,针对教材中的长文、难文、群文、例文这四种类型,我们谈了学生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这四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每位老师要真正把握这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用课文教语文。要更进一步用于发展人,我们教语文不止就到此为止。教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是以课文为本,从课文转向以人为本,这是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大的理念转型。后续我们再来探讨在任务群视野中,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课文育人功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任务单元和课文的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x部编版心得体会 篇二:

  2022年7月7日,我参加了郑州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受益良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今天又听两位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解读,我对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构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是互相配合,平等交流的。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支配,教师大都比较主动,甚至专制,而学生大都比较被动,何谈平等与对话?

  在新课程中,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过去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习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受其害。教师的“一言堂”、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课堂,扼杀了多少儿童对知识的向往,我又怎么忍心让我的学生继续我以前的遭遇呢?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教学的民主性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二是突出学生的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识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x部编版心得体会 篇三:

  一、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修订背景。

  二、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主要内容。

  三、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学习建议。

  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背景:简单的说,就是这一次为什么国家又要修订课程标准,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这次修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那么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必须在我们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当中做出明确而清晰的回答。大家还知道现在我们都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械化为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化为特征,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直面的工业革命,它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这些高科技,智能技术将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课程教学。所以这些必须在我们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当中有反应,有落实。我觉得这是修订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第二个10年的成就与挑战。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么2001年开始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也就是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这课程改革的第一个10年,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后来课标做了一次修订。从2010年开始到2020年,这是第二个10年。那么第二个10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譬如,第二次课程改革,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这个理念这个10年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再比如我们坚持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定教,顺序而到,这些都是取得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深层次的问题。譬如,学生的学业负担,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某种程度上面来看,反而变本加剧。所以去年推出的双减政策,也可以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业、课业负担没有减下来。那么这些问题在这一次课标修订当中,一定要直面,一定要做出回应。

  第三个原因是当今世界外国母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气势。大家不要以为只有我们在搞课程改革,全世界都在搞课程改革,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也一直在从事课程改革。譬如,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的核心素养问题,其实核心素养不是我们自己在搞,世界各国都在搞核心素养的改革。再比如跨学科的学习,这几年也是比较重视的一个改革领域。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你像美国他的英语教训,教学就是它的母语教学,它是把英语教学都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的,完全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那么这些国外的母语教育的经验,课程改革的经验,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与修订。大家知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前几年已经提出来了,那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其实是最早提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我们2010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语文素养,却没有提到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这个最早提出来的是在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那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何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衔接,相对接?

  再比如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建构,这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先提出来,最先在课标当中设置的,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作出回应,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衔接。葱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从第一学段开始,就需要做出衔接,否则你到了高中突然出现学习任务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所有这一些都在告诉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到了修订的时候,也是必须做出重新调整的时候。这是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背景。下面也是重点部分,主体部分。我向大家汇报一下2022年版课标的主要内容,这个是大家最关心的。

  这一次新调整的课标,究竟调整了一些什么?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变化是非常深刻的,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的这些是我们解读的重点,也是我们今后学习思考和实践的重点。那么2022年版课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它的大的框架可以用一个核心,四大板块来描述这次新修订的课标。

  它有一个核心的。这个核心贯穿着课标调整的始终,就从头开始一直到结束为止,贯穿始终的。我们在学习领会把握课标精神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这一个核心。另外还有4个板块,我们是要重点研读、重点学习、重点领会的。第一个板块就是5大课程理念。第二个板块就是5类课程主题。第三个板块就是6个学习任务群。第四个板块就是4条教学建议,那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哪5大课程理念?又有哪5类课程主题?又设置了哪6个学习任务群?又提出了哪4条教学建议?而这4个板块又是如何围绕着这1个核心来展开来落实,来体现的。那么下面呢我想通过具体的解读来一一的回答老师们感兴趣的这些话题。我们先来看一个核心,这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调整,跟2010年版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把这个核心落实了,落地了。那这个核心是什么呢?这个核心就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之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就是2010年版的课标,是没有这个核心概念的。之前我们提什么?我们提语文素养,那大家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广泛,涵盖面非常之大。那事实上语文素养要逐一落实,这个难度和挑战性是非常大的,因为语文素养的头绪实在太多,那么后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先提出来的。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4个方面,语言见过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高中提的是语文学科,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修订的提出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那么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跟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又是如何表述的呢?

  大家注意这个核心素养的概念,其实核心素养涉及到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正确价值观。第二个维度,必备品格。第三个维度,关键能力。素养跟核心素养不一样,核心素养跟素养不一样。它集中体现在这个核心上,你素养是多方面的,核心素养肯定是择其要者,那么这个择其要者的要者指什么?

  1、正确价值观。

  2、必备品格,既然是必备品格,那就是要者。

  3、关键能力,既然是关键能力,那一定是要职。

  那很显然根据新课标,也就是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表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4个方面,哪4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文化自信。简单的说就是文化素养。

  第二个方面:语言运用,简单的说就是语言素养。

  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素养。

  第四个方面:审美创造,简单的说就是审美素养。

  一、文化自信

  新课标是这样说的,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事业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最终体现在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上,而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或者说他的根基,它的根基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那中华文化包括几个方面,我们来看这一段表述。中华文化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几千年来中华历史在时间维度过程当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之趣。当然这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方面革命文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为国家独立,为民族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节操,这个就革命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指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过程当中,让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所谓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个都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那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就是这里的文化自信,这个文化是专指是特质,指的就是中华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拥护,是将中华文化落实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当中,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所以我觉得文化自信其实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宗旨,在语文课程当中的最高体现。就语文课程怎么做到立德树人,怎么做到以文化人?那么就要通过文化自信来实现。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语言运用

  关于语言运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解说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语言运用,根据课标的解释,我觉得主要涉及到四大要素:

  (一)语料的积累

  大量的规范的优秀的优美的典范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子、语段甚至整个篇章都需要日积月累,这个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语料。

  (二)语言运用的核心

  那就是语感建构、语言学习语言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语感的培养。语感,包括输入型的语感和输出型的语感,输入型的语感,那就是听和读输出性的语感,那就是说和写,尤其是输出型的语感,我们说看一个人语言素养高不高?最终看两条,第一条,出口能不能成长,第二条下笔能不能成文?就输出性的语言感。

  (三)语理习得

  语言的语,理论的理,这个语理的习得。就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认识,它不是普通的一般的语文知识,而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一种把握。这个是语文素养语言素养的必要的补充。

  (四)语言表现

  你要表现出来,你要会说你要会交流,你要会写,你要会表达,你的表达要文从自顺,你的交流要文明得体,那这些都属于语言运用的素养。

  三、思维能力

  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敢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从这一段表述我们就可以发现,思维能力主要涉及到5种思维类型,要关注5种思维品质。5种思维类型: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5种思维类型当中,直觉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那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相对偏右脑思维范畴,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相对偏于左脑思维范畴,那这4种思维类型综合在一起,就是创造思维。

  思维能力其实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我们以前说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必得再加上一个字,那就是思。听说读写离开了思,既不能内化,更不能外化,所以思是关键,只有通过思和读才能够被真正的内化。也只有通过思、说和写才能够被真正的外化。所以这个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四、审美创造

  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这个素养从审美的一般过程来看,大家知道审美的一般过程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就审美的对象先要出现;第二个阶段是关照,就是简单的说你要面对你要直面你的审美对象;第三个阶段是效应,那就是说这个审美对象离开了以后,你还在回味他,还在反思他。最后个阶段,那就是表现就你被审美欲望所驱动,你也想自己去表现美,去创造美,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基本上属于审美关照的关照的阶段。审美评价审美欲望基本上属于这个审美效应的阶段。那么发现美、创造美,那就是属于这个第四个阶段,表现的阶段。总之审美素养它的表现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同时又是美的载体。所以对于语言文字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也更需要从审美的角度获得更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获得更高雅的更健康的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刚才讲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这4个方面不是彼此割裂的,当然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相对的独立性,更要看到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所以最后我想用这样一个结构图表达我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理解。我觉得语文课程素养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圆,4个方面都统一在这个整体当中。

  那么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大家看到它的基础,基础是语言运用,因为我们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言运用是它的基础,是它的本体,这个非常关键。这其他几个方面统一在哪里?都统一在语言运用当中。譬如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要通过语言运用来培养思维能力,也要通过语言运用才能够体现出来。那比如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得到培养的。同样也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得到实现的,他们都离不开语言运用,是从语言文语言运用出发,最后回到语言运用上面来。同样的道理,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信,也是要通过语言运用才能够得到培养的。最后也是要通过语言运用才能够实现的。所以这个技术很重要,他们都统一在语言运用这个技术当中。那同时呢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又各自具有独特的规定性。

  我们打一个比方,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我们讲这个一体就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两面的一面是语言运用,另一面是思维能力,是文化自信,是审美创造。那么除了语言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你看它在这个圆里面就是放在最下面,然后占比又非常大,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那同时呢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就最核心的我们说核心素养排第一位的是什么?老师们还记得吧?排第一位的是正确价值观。是的,这个排第一位。那正确价值观在语文课程当中怎么体现?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自信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当中现在排第一位,是最重要的排第一位。文化自信,然后是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大体上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就是这样个结构图。我们要辩证的来理解,用整体的观观念,用系统的观念来全面的把握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那么这个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在这次课标的调整当中,它是一个核心,而且这个核心贯穿课标的始终,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学业质量,到最后的课程实施,都是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来贯穿的,这就像一条红线,这就是纲,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纲举目才能张,这个纲是什么?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譬如关于课程性质,课标是这样表述。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性,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表述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大家比较熟,我们已经反复讲讲反复了。好,接下去他表述,他说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大家注意,我标红色红色的这一部分文字,你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文字讲的就是什么?没错。就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语言运用。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是思维能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创造,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文化自信。你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述,就是围绕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来展开的。

  第一个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什么?文化自信。当然这一条侧重于文化修养。

  第二条总目标,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当然这一条侧重于文化传承。

  第三条总目标,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还是文化自信。当然这一条侧重于文化参与。

  第四条,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什么?语言运用。当然这一条侧重于语言梳理。

  第五条,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译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还是语言运用。当然这一条侧重于语言表现,就是在真实的语言实践当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语言表现。所以这两条都指向语言运用素养。

  第六条,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明确了思维能力。当然这一条侧重于感性思维。

  第七条,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的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挚的态度。也是思维能力。但这一条侧重于理性思维。整个就是围绕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来展开,来分类,来表述。

  第八条,审美创造。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是侧重于审美鉴赏。

  第九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侧重于审美表现。整个两条讲的就是审美创造,所以你看一共9条,一共9条差不多,就是两条两条的分,涉及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所以语文课中核心素养要落地,怎么落地?通过课程性质来落地,通过课程目标来落地,那这才是落地。这是第一个方面。一条主线一个纲领,那就是一个核心。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第二个方面,5大课程理念,新修订的课标,对课程提出了5大理念,哪5大理念呢?第一大理念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提出来的,你看排在第一位,那就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第一个理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纲是核心,是主线要贯穿始终的。那你看课程理念第一条就做了回应,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放在首位,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最高体现和集中反映。

  第二个理念,课程结构,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大家都知道2010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没有课程内容的,语文课程内容非常复杂,之前都没有语文课程内容,但是这一次在课程结构当中,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建构起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第三个理念,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大家特别注意这个整合。新课标特别强调整合,尤其是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的建构其实就是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前我们讲语文知识要一点一点的落实,语文要素要一点一点的落实,但是这一次课程标准的调整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要素,语文课程的内容不是主点的线性的落实,而是要在任务,在情境当中整合性的落实。

  第四,课程实施,要加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还重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还重视多媒介的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课程评价,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5大课程理念。

  5类课程主题

  因为这一次调整修订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做了表述,我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这个太难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太复杂了,太丰富了。语文课程我们有一句话叫语文的外延,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学习内容是非常宽泛的,那么这一次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做了规定做了梳理,那这个规定和梳理集中体现在对课程主题的确立上5类课程主题,非常明确的哪5类课程主题?它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梳理的。

  第一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内容的第一类,要学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学习的基因,语文教育要立德树人。语文课程的方式就是以文化人,而这个文既是语言文字,又是语言文章,还是语言文学,更是语言文化语言文化第一类的主题,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注意这是基因。

  第二类,革命文化。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刚才说了形成的一系列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购买。所以你你接着你会发现,就是我们教科书可能也会要重新调整,我估计教科书的调整涉及到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一定会有一定的比例。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当中加以体现。

  第三类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这个灵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一定会就是这个教科书的调整,学习内容的调整,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这个落实。

  第四类,那就是外国优秀文化语文课程学习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但是建立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并不意味着妄自尊大,我们有这个根基,有文化自信这个根基。那么将会更自信的面向全人类的所有的优秀文化,这是一种必须的文化事业。那么所有的这些文化都必须回到当下,回到学生的生活。

  第五类,那就是当代文化生活。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所以这次新课标的调整对语文课程的内容,从主题的角度做了分类做了梳理,这个是非常宏观的,也是非常大气的。

  6个学习任务群

  6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和建构,是这一次新课标调整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当然以后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包括对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估计这个语文教科书会有一些新的样态新的形式出现,因为必须将6个学习任务群落到实处。课标课标是一课之标,它相当于是语文课程的宪法课标已经确立了6个学习任务群,那么接下去从教材编写,从课堂教学改革,从课程的评价都要跟它相关联,都要把他的这些理念和精神落到实处。

  那就是发展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包括三个方面,包括三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他们都有阅读,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他们都有语言文字的交际,唉有的是交流,有的是表达。就读和写你发现没有?在这4在这三个学习任务群当中,读和写成为一个整体整合了,其实不光是读和写,还包括什么?听和说。其实不光是听和说,还包括什么,还包括思听说、读、写、思都整合在一起了。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就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第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那就是拓展型学习任务。它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那那么这个整合性就更强了,这个跨度就更大了。

  这就是新课标2022年版课标关于语文课程内容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那么这个对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那学习任务群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建构方式,其实也必将成为我们未来语文课程学习的方式,教学的方式,甚至课堂变革的方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习任务群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学习任务群有哪些特点?根据我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我把它概括为这样5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注意:是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主点解析,语文技能的逐项训练。一个学习任务群,他的目标具有整合性。我刚才说了听说读写思整合在一起了,而不再是知识点的一个一个一个的落实。就一个学习任务群,它必将同时涉及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当然它会有所侧重,但一定不再是知识点的主点的线性的解析,这是第一个特点,整合性非常强。

  第二个特点,它通常是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你看这又是一个整合,如果第一个特点的整合是目标的整合,素养的整合。那么第二个整合其实是一种学习要素的整合,那么它通过什么方式来整合呢?学习项目,就给你一个比较大的任务,这个任务里面可以把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都整合在一起。

  第三个特点,以问题情境为导向,不仅着眼于语言能力,还整合自主合作、个性化等。就学习任务群,往往是有一个问题,有一个问题情境,而且这个问题情景往往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的学习实际,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用这个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整合在一起,那学习的方式不光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还有自主学习,还有合作学习,还有个性化的学习,还有基于信息技术的整合性的学习,甚至还有跨媒介的跨学科的学习,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学习任务群强调以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经历。简单的说就是做中学,学中做。这个做中学,这个做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思,在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学习提升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素养,我们说要学会游泳,必须得在游泳当中才能学会道理就在这儿。

  第五个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学习任务群,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学,合作的学,探究的学,这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那么这个学习任务群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用一张表格来做一个说明。你们看表格的左侧是6个学习任务群,表格的右侧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

  那这个任务群跟核心素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刚才说了,肯定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肯定不再是逐点落实的线性的关系,而是什么关系?整合关系,网状关系是的。那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应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跨学科学习对应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就这是一种整合性的呼应和联结。当然他们是有所侧重的,是有所侧重的,但它这个联结一定是多维度的网状式的联结,而不是线性的点对点的联结。

  我们这个观念一定要调整。这是我对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主体内容的解读。还有一个是4条教学建议,我简单的做一个说明,4条教学建议也是课标提出来的。

  第一条教学建议,强调立德树人,彰显教学目标的育人导向。

  第二条建议,强调整体规划,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语文学习任务群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合性,以素养为纲,对语文学习的所有要素加以整合。

  第三条创设情境,就强调语文课程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就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四,智慧学习,强调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强调跨媒介的学习,强调泛在性的学习,就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最后我想简单的跟大家交流一下2022年版课标的学习建议。

  我认为所有的培训最终都必须回到自我培训。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必须回到自觉学习。我给出几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2022年版课标学习建议。细读课标文本,这是基础。这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大概36,000多字,我觉得这36,000多字,我们语文教师要逐字逐句的细读,只有首先细读课标,细读课标的文本,而你的理解你的体会才有基础。你们现在听我解读或者听别的专家听听别的名师解读,那已经是二手货了,我们都属于二道贩子。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是首先打开课标文本,细细的读,逐字逐句的读。而且我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最好能够跟2010年版的课标比照着读,哪些是以前也有的,哪些没有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哪些是有调整的,这样就是互文比较着读,你的理解和体会才会更深入更深刻。

  第二条建议,那么学了以后就得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难的。所以要增强课改意识,你课标学习了,你现在知道了核心素养是纲,那这个观念你就要建立起来,这就是课改意识。现在提学习任务群了,那学习任务群有这样一些特点,那么这些观念在你的专业素养当中就要逐步的建立起来,最后牢固的树立起来,这是第二条建议。

  第三条建议,最终要落实在哪里?要落实在你的教学当中,尤其要落实在你的课堂教学当中,以文化人还要知行合一。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知行合一。那么重构课堂教学,就是你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行动,实践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的课堂要调整,课堂的面貌样子要改变。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我们对课堂结构、课堂策略、课堂途径做改变,有些是重大的改变,有些是具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新课标的颁布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那关键就看你行不行动,落不落实?谁先行动,谁就抢占了专业发展的先机。

  第四条建议,提升课程素养。那一句话: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那你自己的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首先得提升和发展。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你自己首先得学习得提升,你的语言运用的素养,你的文化自信的素养,你的思维能力的素养,你的审美创造的素养,就在这次课标的学习过程当中,自己能够整体的规划,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落实。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是个慢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你不变永远不会变。所以首先是要变,是要直面当代语文课程的变革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当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x部编版心得体会 篇四:

  2022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2版)已于2022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平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22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习,系统学习,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二、优化内容设计,注重学业质量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革命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效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习,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2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