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传颂在中华大地数十年的脍炙人口的长征诗篇,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今天,当我以一个后人的身份来阅读这部有关长征的巨作,心中不禁激扬澎湃,我为我们英勇的红军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掩卷沉思,感概良多。
看长征,就是看中华民族团结和分裂的历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狂言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正是他,让经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国人,经历了近代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看下去,更令人惨不忍睹,真想不到,作为一员中国人的蔣介石,竟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语:“中国若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为什么正值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拥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仍固执地仇视同样是中国人的共产党人呢?的确,正是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是蔣介石的五次反共“围剿”,才导致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才导致日本人有机可乘,终于导致了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近代中国就一直被外国呼之为“东亚病夫”,有一次,我从一本历史书上看到,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动物园,建在苏州,上面招牌上写着:“华人与狗勿进!”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国土上,中国人屡遭外寇欺凌,是民族素质不如人吗?绝对不是,曾几何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叱咤风云,但为甚么最后还是让日本人打开了国门,资源在流失,人民在呻吟,南京30万冤魂,也可以说蔣介石间接杀害的,要不是蔣介石把兵力用来歼灭红军,日本人哪能这么快占领南京,中国人哪会承受这样深重的灾难!
书中还引导了一位所谓的开明学者说:“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日本人,当然中国人比日本人要强,但十名中国人和十名日本人,则日本人超过了中国人。”这句话也绝非汉奸所言,当蔣介石亲率100万大军歼灭共产党时,日本却把兵力扩充,企图侵华,两者对比,形象鲜明!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天下并不太平,陈水扁就是上世纪的蔣介石,日本人又来了!美国又来了!但我们的中国人又怎样呢?不久前成立的东突流亡政府,企图分裂新疆,同样是中华人民的耻辱。而且比中国还要落后多少倍的印度,越南,仍和中国争领土,在上星期,我还看到一则新闻,印尼人还打死了我们的船员,试问一下:我们又有多少次打死过外国人?
想到这里,我多么希望我们国家的强大,更希望的是我们国人的团结,大家只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新的长征历史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必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天下兮兴亡,匹夫兮有责!
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曲折的山路,夕阳快要落暮,归巢的鸦不停地叫着,扑楞着黑色的翅膀,投下夜的阴影。泥泞的小路积着昨夜的雨水,一双双草鞋踏过,溅起一阵阵泥水,冷冰冰地溅湿裤子,透骨的寒气渗入肌骨。夜幕下,一面红旗在寒风中飘扬着,扛旗的士兵和周围人说着笑着,但却没有一丝犹疑,迈着坚毅的步履一直向前。
这,是一支打不散的队伍;这,是用勇敢坚毅铸就而成的军队;它,就叫红军。
他们有的是交不起租的农家子弟,有的是逃离死亡线上的学徒和矿工,也有曾备受欺凌的童养媳。他们身穿破旧的单衣,背着一支土枪,挎着大包小裹,用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就是这样一只队伍,他们行进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走在拯救中国的遥远征程上。
湘江的宁静被几声枪炮声打破,桂军一改往日软弱的面貌,化作恶虎扑向湘水河畔。红军还未来得及洗去满身尘土,便又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湘江,用他们的勇敢同敌人近身肉搏,用他们的坚毅在枪林弹雨中前行,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指挥所里,红军团长黄冕昌接受了反围剿任务后,微笑着向师长敬了一个礼,随即消失在炮火中。师长李天佑几分钟后接到电话,“团长在战斗中牺牲了!”李天佑大吼道:“我们是红军,我们是打不散的!”扔下电话,转身也扑向了炮火之中。
那场战斗,让多少年轻的英魂长眠于湘水两岸,可是这仍然没有打乱红军含泪前行的步伐。
这,是一种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行的信念;它,驱散了黑暗,指引人们迎来了黎明。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而国民党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图发展不断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追寻属于自己的太阳。哪怕明知前方是黑暗、危险和死亡,也要为了生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尽管如此,各部红军勇敢前行在途中相继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在长征途中涌现出太多太多像黄冕昌、李天佑这样英勇的红军领袖,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喊的不是“兄弟们,给我冲!”,而是“同志们,跟我上!”他们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疯狂扫射的枪口,以驳壳枪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出发在路上,勇敢地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
这,是一种传承在每个共产党人热血中的信仰;它,拨开迷雾,赋予先行者昂扬的斗志。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一群先行者,穿上了雪白的战衣,向着抗疫的战场奋勇前行,血液流淌全身,向他们传达着热忱和激情。在这危机四伏、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看到太多的白衣天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到武汉抗疫一线的战斗中,我们看到太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援助这场战役,我们听到“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先上”的喊声,哪怕要走过千山万水,哪怕要面对无尽的风霜雨雪,他们的脚步依然不会停歇。他们走在属于这个时代的“长征”路上,或许风景不同,但不变的是他们都在沿途播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让它在风雨中萌发并茁壮成长。
每当我看到电视中医护人员奔忙的身影,总会想起当年在战场上或山岭中奔走的身影,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更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但我相信他们都是中国建设路上的一个个奠基人。有了他们,崎岖的山路会变成平坦的大道,而我们正走在这条大道上,感受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晨的露珠,我们珍惜此刻,同时我们也会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我们风华正茂,自信昂扬地走在明亮的大道上,迎着晨曦,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出发。路边百花盛开,光影斑驳,阳光将我们的身影斜斜地拉长。远处,朝阳正冉冉升起,映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愈加鲜艳、愈加绚烂。
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三:
最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感受颇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指导员的军帽》了。
故事讲的是小战士胡东升,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在入伍的时候,他连一顶红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的更大了,小胡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人,走近一看竟然是指导员,他急忙把指导员扶在怀里。指导员艰难的摘下帽子,递给了小胡说“不要管我,你走吧,不要掉队了。小胡强忍着眼泪摇着头。指导员用虚弱的声音说:“走……走。从这个越来越虚弱的声音里,小胡明白了指导员全部意思,这是安慰、鼓励和希望,同时也是命令。”他默默地戴上了军帽,迎着风雪,继续踏上了长征之路。
这件革命战斗时期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位红军战士,更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蔚蓝的天空中。那火红火红的旗帜是用无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沛雨甘霖,尽情洒落在那广阔的土地中。这晶莹剔透的雨珠是用无数战士们汗水换来的;绿草如茵,茁壮成长在那柔软的泥土上。这绿如宝石的小草是用无数战士们的军帽织成的。
看了《长征的故事》后,我浑身的血液都僵硬了。红军战士们一路竟然就那么一点干粮,吃完了,只好啃树皮,挖野菜,把皮带煮一煮就吃了。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红军战士既要跟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还要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浴血奋战,此时战士们体力透支,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壮举?是信念,是深深的爱国情怀!就算他们战死杀场,那也是虽死犹荣,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中华崛起而牺牲的,值得我们尊敬!
华夏儿女就是有这样的一股劲儿,一股不屈不饶、百折不回的劲儿。这股劲儿令敌人百思不得其解,令他们望尘莫及,令他们肃然起敬。抛头颅,洒热血,算得了什么!在长征那样坚苦的环境下他们都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他们预示着不管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终将会胜利,因为我们有不屈的脊梁,我们祖国必然会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
透过那两万五千里路,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坚信战争能取得胜利的信念,正是这些骨子里的品质和信念,一种坚信战争能取得胜利的信念,让红军战士忍受了非常人忍受的恶劣气候以及被自家人穷追猛打的,疲乏心态。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个年头,但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却正在不断地延续……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而我们现在也有先锋!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已过杖朝之年,但仍一心为民。告诉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国家。”钟南山院士的话无一不体现他对中国、对武汉能打败疫情的信心。他就像一盏灯,为千家万户照亮生命的曙光!他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遇到危险的时候赶来帮扶,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的英雄!钟南山,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在我们心中,就是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伟人之山!
还记得那一句铿锵有力的“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吗?虽然这只是一句口号,但是却凝聚着数万医护人员的决心信心与勇气。他们在疫情爆发时挺身而出,奋勇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照顾病患,治疗患者,从死神的镰刀下抢救了一条又一条珍贵的生命,为了防止感染,他们必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不能喝太多水,也不能吃太多的东西,还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口罩死死的捂着他们的脸,在脸庞上勒出一道通红的条纹,更在我们心上勒出一道道伤口。因为长时间的工作,他们身上的防护服早已汗水浸透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他们也有父母、孩子、丈夫、妻子,他们也想多陪陪家人,但疫情就是命令,在小家与大家,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虽然一线的工作又苦又累还见不到家人,他们并不后悔,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有难,就应冲锋在前不怕、不怕困难、无畏挫折。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就是人们英雄最好的代表。
在此,我向这些时代的先锋致敬!而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牢记并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新中国、更加强大美好!
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四:
杨昕蕊
长征,一段绝无仅有的路途。它,绝不是因为个人的突出表现而绵延万里。它,是无数红军战士们分离、汇聚,几经波折才名流万古,是无数人渴望踏上的路途。
红军的军事武器,最厉害的并不是冷枪热炮,而是那股子拼劲,那一战到底的团结,人民的心之所向。
湘江,一个熟悉的地方,我知道那里发生过什么,可我却不清楚它的全部过程。直到读了《长征》这本书,我才体会到湘江是一个非死即生的关口。
当时红军的情况很危急,他们正处在潇江和湘江那狭窄的缝隙里,进退两难,这该如何是好?此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是李德的强渡湘江,另一个则是毛泽东的极力反对。团队中难免会有分歧,而当下他们做的这个决定会关系到红军多少人呐?毛泽东当时已经身患疟疾,可他依然心心念念那名叫湘江的大河,那名为中国的他的祖国。最后,他们选择继续强渡湘江。
我并不是很了解政治,我看《长征》的唯一感受就是被人物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红军永不磨灭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
毛泽东会眺望湘江,在他心里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愫。这是一条孕育了很多人生命的河,可只要红军一过,它的意义就会变得更非同小可。毛泽东很少粗暴,可在大队强渡湘江这件事上,他显然焦虑到了一种特殊的程度。他希望的,是保住湘江,他更希望的,是保住红军。他的人格魅力是无数人一直所赞赏的,一个从小城出来的农民能引领着红军乃至中国走向一个新的关口,而他会为这个关口做充足的准备,他希望的是永生,而不是昙花一现。他的豪情壮志似乎感染到了湘江,同他一起产生了对红军的怜惜。
于是,整整四天。自道县向西直至渡过湘江,70公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我很难想象那时的红军经历的都是什么生死考验,却也很容易想到,因为这是连毛泽东都在为之犹豫的战斗啊!但是红军拿出了他永远的军事武器,那股子拼劲,那团结,那不顾一切。尽管作者的笔墨不多,可我还是能想象到,水花在他们脚下扑腾,百舟流去,应战那强烈的炮火,水中的鱼儿不时被炸起,却炸不起坚守的红军战士。鹰击长空,划出一道惊险的弧线。这涛声,被红军们当作湘江对他们的鼓励……
他们,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湘江,战胜了这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此时,他们走向了永生。
战湘江,一个传奇的战役。尽管大军压境,依然向阳而生。我会去湘江,看那红军渡过的征程;我会去湘江,看那毛泽东站过的地方;我会去湘江,看那鱼米之乡的幸福生活。
读长征,战湘江,体会那惊险,那焦虑,那豪情,那伟大!
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五:
黄冉
我看着他们,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
——题记
我们以一个后人的视角回看那段历史时,原来已经不知不觉间忘记了,当时的解放军们并不知道中国真的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能再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在那样国土沦丧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才更像是痴人说梦。原来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汉奸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烈士的那些人,其实,他们大约也是想不到的。到今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不做亡国奴”不是必然结果,“抗争胜利”并不是必然结果,“建立独立自强的中国”也并不是必然结果……
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真正的知道,他们真的能成功。
原来他们前赴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是不是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
原来“坚定的信仰”,是这个意思。
原来我们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我一直想问,他们,为了什么?
当时,所有人被囚在无尽长夜中,既困且饿,都将死。
红军将饿死,有人把自己的口粮递给红军:让我的后代吃饱,不再遭受如此险恶。
于是红军多活了一天。
红军手无寸铁,有人把自己的骨头拆下:那些畜生吃尽了我的血肉,把我的骨磨成矛,替我复仇。
于是红军有了武器。
红军无法视物,有人点燃了自己:我愿为你驱散黑暗,只要你能终结这黑夜。
于是红军有了光。
所有人拢过来,围着红军大喊:我们有的都给你,只要你能终结这黑夜。
于是,红军活了下来。
等到黑夜被终结时,无数人早已死去。可毕竟,天亮了。
黑暗中的蛾子尚能为了一点温热扑向火焰,更何况是人呢?
当年红军还是一点烛光时,无数人为了黑暗中的这一点希望,以自身为柴薪投入其中,终于将这一点烛光烧成焚天烈焰,燃尽了黑暗。
可畏可怖,可悲可敬。
这就是信仰,坚定而伟大。
我想到了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许久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少时不懂,现在想起,已是泪流满面,为了中国工农红军血漫湘江,悲哉。
现在我安稳地坐在桌前,可以享受无忧的生活,我感激前辈们为光明幸福的未来奋不顾身地流血、追索。
可我仍不禁叹息。
无论我从什么地方算起,向哪个方向计算,都看不到那样的草地上的沼泽和寒冷中的雪山。它完全地走过了胼手胼足的双腿,充满了蒙古人种天生的步幅,并且漫长,多少死亡都没有看到它的尽头,而死者都是那么年轻,站满了一个血群。迄今为它所决定过的人们,有的死去了,有的老朽。处在长征的影响之中,不等于了解长征。正像知道苦难,不等于了解苦难——这种不同是绝对的、哲学的和血肉的。命运是一种生存,生存下去的意志,乃是一场革命。
我想,给革命擦皮鞋的奴才们,才最喜欢诋毁英雄。
在梦里,我无数次地乞求他们,能否再睁开眼看看这世界,却也不想看到他们流露出一点点的失望。这盛世繁华,有的人却从无信仰,不知去向。
孔子奔波于六国之间,实是逆流而上欲以仁义礼拯救水火中的苍生百姓;辜鸿铭一身傲骨,面对猖獗的外国人,不卑不亢,故意反拿外籍报纸却完整读出其上全部内容;顾维钧无畏外国之欺凌,于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这些在时局中被质疑甚至被凌辱的人,即使最终未彻底实现自己的期望,却依然坚持内心的初衷,不惧失败,心系民族与百姓。那么,反观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以天下为己任?又怎能身陷卢梭所提的“剧场效应”,随波逐流而不问是非呢?
鲁迅先生有言:“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倘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先行者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们做了别人未能高瞻到的或是未能坚持做而不受社会环境纷扰的事。他们生为信仰,行为义节。
终点的“沉睡”是我们奔行的理由,是在森林中不迷失的箴言亦警醒,可最终结果的“沉睡”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你勇敢地走过森林,继续奔往下一站时,你已经基本实现了为诺言牺牲与奔波的意义。无问归期,无问成败,而但求无悔。
我又看见了他们,在半明半昧的灯光里,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
读《长征》有感1000字 篇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去年寒假,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阅读了《长征》一书,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我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震撼,为红军战士在长征中所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
《长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红色根据地,踏上了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在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以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用非凡的智慧,艰苦的斗争,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穿过大草地……长征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共产党人冲破了一重重封锁,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震惊了、但又疑惑,共产党人如此坚毅的魄力、如此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结束仅剩5。7万人,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到最后?
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坚持,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正是对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决心,赋予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让血肉之躯拥有了超越艰难险阻的力量——没有吃的他们就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没有弹药了,他们就赤身上阵,与敌人贴身肉搏;翻雪山过草地,再艰险也不曾放弃……历史证明,戊戌变法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也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正是这份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铸就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强劲力量,铸就了共产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心,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无比决心。
阅读完红军长征的历史,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久久萦绕在我的眼前,使我在体会苦难辉煌中坚定了人生信仰,使我在缅怀先烈中树立人生榜样,使我在学史明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联想到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还常常挑食,遇到困难时时想着退缩,我惭愧不已。作为小学生,在拥有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发扬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高举红军长征的精神火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努力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排除万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通过知识武装自己,通过科技振兴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知史才能爱国,知史才能奋进,让长征精神永远照我们前行,未来路上,我们必将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