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 篇一:
孔子一生坎坷,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处于礼崩乐坏的乱世,因其思想与当时政府想要的强权治国不合而倍受排挤,寿命很长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直到现在,我觉得我们依然没有资格说出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达成了,只是仍然在途中。
孔子的理想世界是百姓安居乐业、人人满足、没有苛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人人皆君子的和平世界,可这十分理想。
虽说现在的世界离人人温饱都得以解决很近,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完成,但人本身就特别喜欢竞争,即使是一种毫无用处的东西,也会因为人有虚荣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自信心、精神满足,让人们觉得自己有用处。这种需求有两种主要方式解决:1、超越他人,成为人上人;2、帮助他人,受到肯定。
第一种就是竞争,如大家所见,现代社会就是不断地竞争和超越,当有人发现自己以一种同别人一样的方式竞争不过别人时,就会也因为虚荣而使诈,用不光彩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一定会有,要么就是拼了命的工作,造成内卷,重蹈覆辙。让每一个人都不得安宁,也就违背了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
再来看第二个互相帮助,分成两种来看,1、过分帮助,那么所有人都爱管闲事,自己的事情完不成,天下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了?并且这样人们既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还因争着帮别人而一事无成,会导致社会停摆、危机降临。2、适当帮助看着合理多了,但哪有那么多忙呢?人人君子,自然社会有序,并且有麻烦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各自为政的世界,对比现代社会,若决策者过分多,则意见将极不统一,办事效率也会极低,放到世界上就是世界发展会很慢,不团结。
其实还有最后一种情况,“人人无欲”,与朱熹的主张差不多,“存天理,灭人欲”会使世界发展极慢,因为人类的需求也多不到哪去,人人做咸鱼,科技、经济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发展迅速了。
以上第三种情况还没有将道德这个最大的变数算进去,君子本身就难做,小人会不断地欺负、道德绑架君子,除非能做到多数人几乎同时成为君子,否则大同世界的形成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没有出路了吗?
我相信啊,只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余力去帮助他人,活在当下,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无限趋于大同的世界就会存在。黑暗永远不会消散,光明亦是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 篇二:
节目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为了追求大道,传播仁政而周游列国。但这条路道阻且长,孔子一行数次碰壁。在前往楚国途中,被齐军围困七天,粮草断绝。仲有心中不解,愤愤不平地问孔子天下大道是否存在。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时也安贫乐道,而小人才会想入非非,胡作非为。是呀,孔子在这样的处境下竟然能说出这样振奋的话,他的弟子们追求大道的决心怎能动摇呢?孔子还拒绝独自吃下最后的粥,他用水掺合着这仅剩的粮食和弟子们分着吃。他身体力行地阐释了有难同当的美德,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因此,这一段内容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结尾,孔子和弟子们回到了他们年轻的时候,朗诵着孔子对他们的教诲。我想:虽然孔子当时传播“仁政”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与他的言行,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教诲着我们。透过那一句句“子曰”,我们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及尊重弟子们不同个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论语》一书中汲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不亦乐乎?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 篇三:
本期节目以孔子弟子端木赐的视角讲述了孔子收徒讲学,周游列国,传承“仁”思想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演员演技高超,更令人感动的是孔子了不起的坚持,笑对人生的坦荡。
在整场戏剧中,令我最影响深刻的是孔子梦见已逝的颜回和仲由,他们拜而离去的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也令我感动至极,悲痛不已。颜回天资聪颖,仲由刚勇豪爽。于是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但两人却先他而去。但是相比两人离去时应该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吧,这更能体现出“闻道”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只有“闻”得大道真理,方能实现“天下大同”。
而这句名言也让我想起了一本曾经度过的书——刘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朝闻道》。《朝闻道》是一部蕴含着“闻道”精神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丁仪以及一众科学家驱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寻找宇宙的大一统模型时,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他蒸发了爱因斯坦赤道,表示这样会使宇宙毁灭。然而,迫于知识密封准则,他没有说出宇宙的大一统模型。一种科学家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为了追寻宇宙的奥秘,做出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问题的答案。尽管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亲人极力劝阻,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在得到答案后化作强光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终,丁仪的女儿躺在草地上,问她的母亲:“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母亲不能回答。她又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母亲哑然无言。
宇宙浩瀚无垠,“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成宙”,但我们总会去相信它是可解的。然而,人生比宇宙更加不可捉摸。
这是一个冷酷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也是作者对生命与真理的终极思考,让人惊叹。
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科学家与孔子都追寻着真理,不过孔子追寻的是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而科学家们追寻的是宇宙的终极奥秘。然则大道至简,万本归一,这正是为了理想,为了目标终身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牺牲自我以成全天下人”的精神,在千百年来激励着一群仁人志士,知识分子为国家兴亡,天下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完美的诠释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啊。这期《典籍里的中国》,我受益良多。
每次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和敬意。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在时光的洪流上,有多少个在芸芸众生中渺小却又不平凡的存在,他们靠着信仰和目标勇敢的,坚强的活着,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不朽的传奇。
让理想的光芒照耀人世间,“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