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一: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2、预习检测、出示学习目标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7、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悬崖”呢?你又打算怎么“爬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我”的心理变化历程。
3.联系生活,学会调节心理,感悟成长。
学习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心理成长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莫顿·亨特图片,边读作者简介边介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一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些磨练呢?“孤胆英雄”莫顿·亨特将给我们讲述小时候的故事,他有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呢?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过渡:大家已经提前预习,那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记叙文,那么你能说一说记叙文的六要素吗?
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结合记叙文六要素)
(总结)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和五个小男孩,冒险爬悬崖,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板书:冒险、遇险、脱险)
二、精读文本
过渡: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从悬崖冒险到最后的脱险,其实是他心路成长的一个过程,你能分析一下这一变化过程吗?
活动一:跳读课文1—17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关键词语,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情况。请按照“从文中第几自然段哪句话中,读出“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总结)冒险: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学生:我从文中第4自然段“我犹豫了”,读出“我”当时犹豫不决的心理。
教师:为何会犹豫不决呢?
学生:因为身体瘦弱,并且妈妈曾警告孩子不准去。
教师:是的,因为身体的孱弱,妈妈的警告,让我犹豫不决,最后,我去了吗?
学生:去了。
教师:为什么又去了呢?
学生:因为“我”不想别人叫我胆小鬼。
教师:是的,他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
(总结)遇险:胆小、害怕、孤立无援(板书:胆怯、恐惧)
教师:他在爬悬崖的时候,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我从文中第7自然段“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读出“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理。我从文中第8自然段“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摔个粉碎”,读出“我”当时害怕、胆小的心理。
教师:这位同学分别从小男孩的“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些身体的外在表现,和他想象自己摔下悬崖两个方面来分析了人物的心理,很精彩!还有同学补充吗?
学生:我从第16自然段“感到阵阵眩晕……逐渐感到虚弱、无力”,读出“我”当时无奈、孤独的心理。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了在同伴们纷纷离开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更加剧我内心的恐惧。那么故事的结局如何呢?请大家细读课文19-29段。
活动二:精读课文19—29段。
2.小组讨论并思考:面对如此困境,“我”是如何表现的?“我”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勾画关键性语句,并试着在小组内读一读: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大哭”“怒吼”毫无信心
“慢慢挪动”“这看起来我能做到”萌发信心
“向后移动”“小心翼翼感觉岩石”“我做到了”信心大增
“迈出了最后一步”“扑进爸爸臂弯”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
(总结)重点让学生领悟“挪”“移”“迈”这三个动词的不同,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幅度。(板书:巨大的成就感)
教师:大家能齐读一下本课点明中心主旨的句子吗?
学生齐读:“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三、拓展延伸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事因胆小而畏缩不前,就好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1.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2.在大的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先沉着冷静地应对,分解成小困难,逐一克服。3.我们在心理上给予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行,给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4.巨大的成就感让我们不断走出一小步,再走出一小步,不断取得进步。
课堂小结:本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从冒险、遇险到脱险的故事,这个经历告诉我们:有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鼓足勇气、相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总结)写法:(以小见大、以事寓理)
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描写不仅限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它还可以从人物的身体感觉、动作描写、对话语气等方面间接的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作业:课下阅读全文《悬崖上的一课》,欣赏作者战胜困难的勇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情节,理解文意。
2、通过细节揣摩典型环境下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形象。
3、多角度挖掘故事所蕴含的生活道理,积累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细节、关键词句揣摩情感、把握形象、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思考文意,联系生活,积累经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冰心《谈生命》中的形象比喻,引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话题:生命像东流的春水,她勇敢地向前流着,一路上,她享受着所遭遇的一切,大海是她最终的归宿。是的,溪流往前一步是江河,江河再往前一步便是宽广的大海,你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便不一样了。
二、认一认字词(预习检测)
附和(hè)、晕眩(xuàn)、、哄堂大笑(hōng)、抽噎(yē)
恍惚(huǎng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突兀(wù):文中为高耸的样子
参差不齐(cēncī):高低长短不一,形容水平不一。
三、说一说故事(预习检测)
默读、圈划关键词句,组内交流。
思考:1、找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故事内容。
概述示例: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五个小男孩因为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小伙伴们爬上了悬崖丢下我绕道回家,我因为害怕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最后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成功脱险。
2、圈划关键词句,或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爬悬崖前:犹豫不决
开始爬悬崖:紧张恐惧
父亲鼓励指导后:有了信心
回到地面时:成就感、骄傲
3、经历了这件事,作者得到怎样的人生经验?(朗读主题段(末段),圈划关键词)
①遥远的岩石有别的深意吗?(巨大的困难,难以实现的目标)
②这里的“一小步,再一小步”和作者离开悬崖过程中的“一小步”含义一样吗?
(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有为无)
③在解决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坚持、自信)
概括示例:面对困难时,不要被困难吓倒,应该设定轻松容易的目标,逐步把困难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充满信心坚持下去,直至解决困难,这样,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小结:叙议结合、以小见大
四、品一品句段
1、默读7—22段,圈划你认为精彩的词句段,做简要批注,组内交流后学生发言。
思考:①文章是如何逼真地表现我在悬崖上的恐惧?
(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环境等描写)
2、默读19—28段,思考问题,圈划词句,批注,组内交流后学生发言。
①父亲是如何引领我脱离险境的?找出概括的段落并朗读(27段)
②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睿智、沉着冷静、能给予正确建议,善于鼓励)
③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恐惧绝望—恢复自信---成就感、骄傲)
小结:细节描写
五、谈一谈启示
多角度思考文本,联系生活,各小组交流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1、这个故事还能给你哪些感悟?
示例:成长路上有个好父亲多么重要;恐惧是最大的敌人,人有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人保持自信勇敢的生活态度;困难时能伸出援手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对于危险不应贸然尝试;危险来临时应保持镇静,寻找时机摆脱困境等等。
2、能说说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或经历给你的启示吗?(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
六、小结:再次感悟,诵读汪国真《旅程》
旅程汪国真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七、作业:1、完成练习册习题2、小练笔①设置情境,写一段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文字,200字左右;②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历,用叙议结合(一叙一议)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生活给你的启示,200字左右。二者任选一题。
教学反思:2016版的语文教材把《走一步再走一步》更改为自读课文,课堂上所呈现的应该是学生自读成果的展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产生新的成果,进一步养成学生默读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由浅入深,由整体把握到局部品析感悟,由多角度理解文本拓展至感悟生活,老师充当一个主持人,组织、评价学生活动,推进课堂进程。本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既要让学生学会品读文本,也要学会品读生活,从课堂的讨论交流来看,重难点得到了较好地突破,作业中小练笔的设置意图为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从课后的作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不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认真交流,有效讨论,积极发言,且质量颇高,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和生活经验,这得益于日常的阅读习惯和素材积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素材积累应坚持下去。
对初一年学生而言,和本册其他篇目相比,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相对较多,1课时的安排较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进行合理地取舍,比如可以去掉文中父亲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必贪多求全;教学环节的安排亦可以优化,如经由生活中现象或经历谈感悟启示这一环节可置于课后作业来完成,可以腾出时间放缓课堂节奏;碍于时间关系,有的学生发言得不到及时的评价,有的学生已举手却得不到发言机会,错失了许多精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课时:二课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学法指导1.标注文章段落序号,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完成练练测测题目:1、2、3题书面完成,4题只需自查记忆。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设计
自主学习
指导: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文章脉络:(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悟出的生活哲理: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提示: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点拨: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提示:“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
是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使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提示: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解析指导: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鉴赏分析。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二、精讲点评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点拨:开头一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点拨:“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随后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最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点拨: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个小困难克服之后再克服另一个小困难,最终克服大困难。
2.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点拨: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3.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点拨: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4.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解析指导:本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点拨:作为同学和朋友,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5.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解析指导: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感悟,从普通而平凡的故事中悟到生活哲理,你就会收获一笔笔精神财富。
点拨:小悬崖:不着眼岩石,不想着距离有多远——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难——一个个小困难克服——取得成功。
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课堂检测指导: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下面请看看自己的预习情况如何吧!独立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
崩土()蓬乱()狭小()胸腔()耸立()
迂回()训jiè()悬崖qiàobì()瘦骨línxún()
小心yìyì()头晕目xuàn()
2.请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
颤抖—颤栗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耸立:高起,直立。迂回:曲折,环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嶙峋:形容人瘦削。
纳罕:惊奇,诧异。训诫:告诫,教导。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4.请认真背诵文章最后两段,并默写在下面空白处,自我检查对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五: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1、积累生字词;
2、将你的读后感写成一段文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童趣,喜欢听故事,本文故事浅显,适合阅读。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故事性强的文章,事中有理。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分解困难,战胜困难。
四、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片中人物在做什么?(攀登高山)高山陡峭,如何达到顶峰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慢走)好,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是如何攀爬悬崖,并感悟生活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生字词教学
岩脊jǐ抽噎yē滑稽jī
(三)故事复述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出相应内容。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地点:美国费城一个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父亲
2.请问大家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等)?这是一篇记叙文,那么请同学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六要素来复述一下课文(要求:100字以内)
3.接下来教师在同学们的复述中归纳文章。
(4)、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5)、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6)、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合作学习
1.概括“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险境:我伏在岩石上,不能动弹。
脱险: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脱险。
2.作者陷入险境之后有哪些心理描写?(学生细读课文中间部分,找关键词。)
(1)跟着他们向上爬时:“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
腔中怦怦地跳动”
(2)爬上石架后:“阵阵眩晕”、“感觉天旋地转”、“哭泣、呻吟”
(3)趴在岩石上下不来时:“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读出句子,感受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1)最初:毫无信心(父亲用手电筒照着我,我大哭、怒吼,“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父亲教我把左踩到岩脊下面的突出石头上,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随后:信心大增(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稍低一点的地方,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最后一步,扑进父亲臂弯抽噎,有了类似骄傲的感觉。)
6.看看父亲是如何做的?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父亲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一次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7.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就可以战胜。)
(五)拓展阅读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
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接下来,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请同学们思考小时候的那段经历带给作者的人生启示,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
小结:化整为零。在面对困难时,应该积极地去战胜它,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逐一克服,慢慢来,就会获得成功。
(六)头脑风暴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1.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3.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七)总结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困难,将是你们初中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家都能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教学评价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好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课堂基本达到这个效果。但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对作者当时的心理过程体会还是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