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一: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在熟悉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美术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原始的空间观念及其表现、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两个类型、熟悉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新时期时代美术作品的学习,以及配合彩陶纹样的手绘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史前审美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以及“匠人精神”,培养其对传统纹样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定居农业社会的聚落空间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间观念、生死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可能隐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国人熟悉的天圆地方、四维八方等观念;墓葬艺术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古人生死观的理解与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思考。
2、陶器艺术
以丰富的彩陶图像建构起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脉络,让学生在了解彩陶基本类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深度调研。彩陶多彩的画面有助于我们认识混沌朦胧的原始思维,从形式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人们对于纹样构成规律的把握,图案的意义可能大于器物本身。常见的鱼纹、鸟纹、蛙纹可能与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当时艺术语言的丰富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探寻美术的源头,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鱼纹彩陶盆
3、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美术可以营造一种神圣的空间,将形而上的观念转化为物质性的实体。玉器被赋予各种儒家的道德观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时期,透过这些器物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些传统观念的生成过程。以具体案例如:牛梁河遗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号等,让学生对原始礼仪建筑、礼器、符号等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二:
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腐蚀的定义,腐蚀的类型,以及防腐的措施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化工厂管道腐蚀引起的事故案例,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问题分析
问题:举例说明你见过的生活中腐蚀现象?
图2生活中钢铁腐蚀
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入腐蚀的概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腐蚀的分类及防腐
腐蚀其实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机理分,分为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生活中常见的腐蚀为电化学腐蚀。比如铁器和铜器的腐蚀。那么什么是化学腐蚀呢?引入实例:
图3打铁过程中铁渣的掉落(化学腐蚀)
生活中的打铁铁渣掉落现象就属于化学腐蚀的一种。引入实际案例,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照腐蚀破坏特征分:腐蚀分为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均匀腐蚀和缝隙腐蚀。其中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危害性较大,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入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概念。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三:
外压容器的强度设计——创新精神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外压容器的设计准则,掌握外压容器的计算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外压容器设计师的年轻化案例,引入对青年学生责任与使命的教育,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通过引入外压容器的失稳案例,进一步强调外压容器设计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概念。
图5压力容器失稳
由于几何性质和尺寸的偏差、材料性能不均匀和加工制造带来的误差等因素,势必会降低外压圆筒的承载能力,因此工程上的处理方法是类似于强度计算时引入安全系数的做法,引入一个稳定系数m。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的值会越来越小。这要靠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来进行研究,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什么是创新?
教师总结创新:有人说基础研究是创新,有人说人才是创新,有人说实践是创新,创新应该就是突破常规。现在同学们都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只有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储备,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由于人们对化学工业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其产品纯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化工设备的强度设计,因此,需要人们对化工设备设计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创新,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在常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实现创新突破。
2、设计准则和强度设计
外压容器设计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理论计算法,另一种是图算法。通过此部分的讲解,让学生熟知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场所下都是具有初心和使命的。我们学习的初心就是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实现突破常规,寻求创新。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四:
《远大前程》: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绍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3、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开放性的结尾。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绅士文化价值观的实质。
2、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远大前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匹普是一个成功的绅士吗?他的思想品格如何?他的成长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匹普与你心目中的英国绅士有什么区别?绅士是一种文化现象吗?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什么特征?主人公匹普的梦想与幻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匹普的绅士梦与他的爱情梦有什么关联?
总结:英国的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等级特征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金钱和地位成了年轻人的远大理想,财富的价值与其来源无关,“向上爬”成为当时英国青年一代的座右铭。
2、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它包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深层阅读与深度反思
(1)英国绅士文化的本质:“绅士”本指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然而19世纪的英国社会风尚已经将“绅士”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符号,与金钱和地位划上了等号,与教育程度和礼仪关系不大。连像麦格维奇这样的罪犯,都梦想成为绅士,为此他把自己的梦想当作恩惠施与可怜的穷苦孩子匹普。“绅士”已经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绅士文化也成了英国等级社会金钱至上的象征。
(2)“思政”教育:匹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虚梦一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付出,绝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理想是奋斗目标,不能与不切实际的梦想等同;成功是价值观取向和信念追求,不能与金钱和地位挂钩。
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西方文化势力的影响,应该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五:
塔设备的机械设计——职业素养之工匠精神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了解塔设备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塔设备机械设计知识的讲解,告诫学生要全面的分析问题,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2007年9月13日,由张家港市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为大唐国际年产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制造的“亚洲第一塔”——C3分离塔在内蒙古锡林格勒建设现场成功吊装。该C3分离塔以其塔身主体板厚(68毫米),直径(8米)、高度(100。115米)、重量(总重2460吨),不仅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在亚洲同行业内也属首创,被誉为“亚洲第一塔”。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塔设备的应用,在塔制造领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制造”。这是塔设备设计人员和机械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通过该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也启示学生,要培养工匠精神。
图6亚洲第一塔
2、塔设备的机械设计
通过引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国家成就以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这样的精神。塔设备,其工作条件差,在运行和使用中损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对它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并且要定期维护,作为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设计符合工艺要求的化工容器更需要这种精神。以此激发注重学生培养敬业精神。
塔设备的设计包含塔体和裙座的设计,要设计的内容包含厚度计算,压力计算,质量载荷计算,应力校核等多个方面,是前面学过所有的知识的总结。因此,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设备。知识的储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储备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坚实的基础,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别谈为建设国家出力。另外知识也代表着财富,对于未来,谁掌握知识,谁就能立足社会。以此告诫学生注重学习的积累,才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另外从塔设计本身出发,需要多个零部件的配合,才能实现塔的成功设计。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个体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六:
多元文化的中国美术史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美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知道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和美术遗产是独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掌握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熟悉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认识中国美术史在时空上具有复杂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国美术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的发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哪些作品属于美术,通过问答引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人物、与作品及人物相关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以及美术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等;
2、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
结合幻灯片讲述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史前时期的原始美术,与当时的巫术、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历史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夏朝到晚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贵族美术;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术;晚清到民国的平民视角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为学生设定阅读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网络自主搜索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立足当代的美术创作应表现时代精神。
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以个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图像学方法、风格分析法等美术史研究方法有初步了解。其中外部研究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功能和传播途径等社会因素;内部研究关注图像的风格与样式。美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有明显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属性。
运用启发式、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力求使中国美术的研究对象、总体脉络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性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和探讨具体作品。在传授中国美术史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中华民主的视觉文化史是独特而多彩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七:
内压薄壁容器的强度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安全意识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弹性失效准则;掌握圆筒壳和球壳的强度设计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事故,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首先通过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发生该事故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结合去年江苏发生的化工厂爆炸事故,分析该事故对社会,对公司以及对个人带来的影响,和该事故对于我们人类的一个启示。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严禁超过工艺规程允许范围运行的意识。如何进行强度设计,引出本章学习的必要性。
图4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
2、弹性失效准则
如何进行强度设计?依据什么进行强度设计,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度设计准则。失效准则有弹性失效准则和塑性失效准则。目前国内外用的最多的设计准则就是弹性失效准则。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弹性失效准则和塑性失效准则的区别。以生活中实例给同学们做解释。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八:
《鲁滨逊漂流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成长故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
2、介绍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赏析《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产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
2、了解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
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鲁滨逊是一个英雄人物吗?他在荒岛求生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鲁滨逊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刀和枪、肩上的鹰分别象征什么?图中看出他是如何对待荒岛的原住民的?
总结:鲁滨逊是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强占孤岛,并残杀原住民,霸占岛上资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
2、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获取财富,壮大资本的力量。
阐释:I。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
II。强占殖民地和扩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层阅读
(1)鲁滨逊的成长经历:因性喜冒险,屡次出海;后贩卖黑奴,船遇险而落魄荒岛,独居小岛28年,建成栖身之所;通过让“星期五”学英语、信基督彻底教驯化野人;最后自己成为荒岛主人。
“思政”教育:资本家总是以冒险家的面目,远征殖民地;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
(2)《鲁滨逊漂流记》被经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开拓和进取的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满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义叙事。
(3)“思政”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4、课后反思
(1)鲁滨逊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不甘平庸无为的生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性情乐观,不畏艰险,白手起家,体现自我奋斗的精神。
(2)“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学习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那么《鲁滨逊漂流记》可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励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