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情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好课题)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学生交流收集的延安的资料。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听录音,范读,指导朗读,读通,读顺。
2、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
4、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板书:追寻)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相机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板书: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
3、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板书:延安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诗人追寻延安精神迫切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出示宝塔山图片。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篇二: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
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
“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篇三: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
“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借助资料,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出示一组“延安”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延安)谁来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3、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5、梳理阅读要求后课件呈现:
(1)运用资料理解诗句。
(2)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标出小节号,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不加,不漏,不断。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协作学习,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标一标:默读诗歌,在不懂的句子旁标上序号。
(2)想一想:结合资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句子。
(3)说一说: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4)做一做:合作完成学习单,进一步读懂诗歌。
①读第一节,我读懂了作者用“翩翩归来的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和“茁壮成长的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心情。
②读第二节,我发现诗人选择了……这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来追溯延安的光荣历史,由此我体会到了诗人是在追寻。
③读第三、第四节,我发现“高楼大厦”“家用电器”“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写的是的延安;“茅屋”“土炕”“老牛破车”写的是的延安。从对比中,我体会到了。
④读第五节,我明白了如果失去延安精神,就;有了延安精神,就。由此我体会到了。
(5)议一议:你怎么理解“延安精神”?
(6)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延安精神,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