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4篇)

《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2-12-18 19:38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一: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不少主旋律电影踊跃在荧幕上,近日,一部战争动作片在《长津湖》勾起历史的回忆之后,紧随其后,为观众展现另一面历史,这部电影就是《铁道英雄》,电影讲述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故事,这部抗战动作片虽然不及《长津湖》的紧张刺激,但却在导演的平淡描述中为我们展现一段平民英雄事迹,以此来致敬保家卫国的战士们。

  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抛弃了固有的叙事风格,从小切口去剖析抗战时代的各个层面,向观众展现了真实但又不失戏剧性的故事,使得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爱国主义气息。

  人物塑造下的时代精神

  影片是否动人心弦,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人物形象塑造。这部电影的两大主要人物是车间工长老洪和铁路调度员老王,其中老王的人物塑造是最为成功的,老王作为铁路调度员,每天都恭恭敬敬的,点头哈腰式的对待日本军队,没少被人骂过是汉奸,但其实他背后却是铁道队的秘密情报员,每当在日本军官那里收到火车货物的信息,便会快速的将信息传递给老洪,从而辅助铁道队夜晚的截获行动。老王前后的人物形象变换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抗战时代平民在日本军队压迫下的真实生活,更是突显出了那个时代下为了革命胜利而对生活隐忍的态度。

  叙事风格的新突破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几乎千篇一律,但导演在《铁道英雄》这部电影中打破了常规的叙事节奏,用新的方式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中来。影片伊始以大雪纷飞的铁路枢纽的场景交代背景,以缓慢的节奏展现在日本侵占下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导演利用跳切的方式将镜头转向了夜晚执行截获行动的铁道队,这种一松一紧的叙事节奏风格,时刻抓住着观众的情绪变化,当观众沉浸于故事的表达中来。

  视听语言下的时代气息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让影片极具时代气息。从影片色调上看,全篇贯穿着暗色调,侧面表露出抗战时期的社会现状极具压迫性;而在影片中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明亮的色调充满整个画面,这不仅展现了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光一样的希望,更是导演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福。从音响设计上看,呼啸的风声、火车鸣笛声、枪声等各种音响充斥着画面,向观众揭露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营造出了恐怖又刺激的氛围。

  电影《铁道英雄》在氛围与叙事全线压抑下,做到了直击人心,让观众感同身受的体验,在导演的艺术手法下,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段鲜有人知的历史,更是向观众传递了抗战年代的爱国精神,也传递出导演对先烈的敬佩之意,意在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紧跟党的指导,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二:

  如果你近期想去看电影,我推荐你去看《铁道英雄》,这又是一部深情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又时值建党100周年,献礼主旋律片的标志性意义明显,无论是历史情怀还是爱国情绪,都足以让影片引起强烈共鸣。

  《铁道英雄》的故事背景设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临城。一支地下秘密组织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家国,丝毫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与侵略者斗智斗勇。他们克服了艰苦卓绝的地理环境,也战胜了敌我悬殊的装备差异,最终发挥铁道兵精神,保卫了家园。

  范伟饰演的老王尤其让我动容,老王与日本军官藤原在火车上对峙,面对道貌岸然的敌人,老王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对方的狼子野心,“明明是畜生,装什么人”,“看谁喝了这杯见阎王酒”,一正言辞的怒怼宣泄出对日寇的痛恨,精彩的表演把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大英雄”诠释得尤为立体。镜头里的老王明明在笑,却能让你看哭了,范伟把老王所代表的中国精神和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尾打出字幕,这是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将最大限度地还原“铁道队”的英雄故事。

  片尾主题曲《又弹起心爱的土琵琶》,刘德华深情献唱,重绎经典金曲,悠扬歌声让我眼前又一次浮现,“铁道小队”胸怀大义、保卫家国的英雄故事……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三:

  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肆虐横行的鲁南地区,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队”穿铁轨、扒火车,截取武器和物资,用胆识和智慧与敌人斗争到底,殊死捍卫国家,为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铁道英雄》是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最大限度的还原“铁道队”的英雄故事。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间,中国一半国土被日本侵略者践踏,超3500万同胞伤亡……旧时山河破碎,同胞逝去之殇不能忘。“血泪成就历史,热血曾洒沙场”记住的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记住的是那些为胜利勇敢抗战的革命先烈。

  面对疯狂肆虐的日本侵略者,无数中华有志之士勇敢站出来保卫祖国,隶属于八路军第一一师的鲁南铁道队亦是其中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他们以铁道和火车为主要阵地,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屡建奇功,电影《铁道英雄》便是在他们故事基础上全新创作而成。

  电影里的雪从头下到尾,漫天的大雪给残酷现实带来一丝浪漫,肃杀和悬疑氛围拉满,张涵予、范伟两位影帝的演绎十分出色。张涵予在影片中饰演老洪,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形象,令人想到了《独行杀手》中的阿兰·德龙,即使内心有这波澜壮阔的起伏,从外部看来,却总是被包裹在黑衣和檐帽之中,沉默寡言,冷静凝重。范伟出彩的演绎甚至超越了《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丁务源。没有儿女情长,只有战友情谊、对侵略者的恨、对人民的爱、对崇高信仰的追求。

  当那首经典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响起时,诠释了本片向经典作品和抗日先烈的致敬,虽然电影的形式一直在进步,但一代代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则是永远不变的。从紧张严肃的电影,到紧张严肃的现实,形式依然严峻,英雄步履不停。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四:

  老剧翻拍贵在出新

  以当下的眼光来看,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应该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超级文本”。自诞生以来,影视、戏剧、小人书等各种形式的改编层出不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当下,如何另辟蹊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这部经典?刚刚上映的电影《铁道英雄》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虽然票房较《长津湖》等热片尚有差距,但为老剧翻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山东枣庄可以说是一座铁道上的城市,在它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中,煤炭、铁道和火车一直相依相随。但真正使其名扬天下的还是因为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6年的黑白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了动人的歌谣……”那动人的旋律穿越时空,弹拨起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土琵琶”。

  不过,看完电影《铁道英雄》,感觉这并不是老版《铁道游击队》的翻拍,而是一个新的故事。虽然保留了铁道大队刺杀日寇、劫取物资、助力抗日大业的基本故事框架,但却挖掘出铁路工人这个不同的英雄群体,在人物和故事上都重新做了架构。实际上,这段根植于严肃考证、翔实史料之上的传奇故事,来源于集编导于一身的杨枫历时5年对“八路军115师鲁南铁道大队”英雄事迹的重新挖掘、精心打磨,并添加了隐蔽战线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时代流行因素。特别是片中教导员在冰冷的窗户上,用手画出一个清晰可见的“党徽”,并带领众人宣读入党誓词的桥段,非常新颖,极具创意,也一语双关地隐喻着寒冬即将过去,当前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张涵予、范伟在片中一张一弛地对飚演技,是《铁道英雄》中最大的看点,也是最亮的燃点。其实,剧本中的铁道大队队长“老洪”和火车站卧底“老王”,就是杨枫根据张涵予、范伟的表演风格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相比张涵予驾轻就熟的“硬汉”形象,范伟一改以往夸张、滑稽的搞笑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最不像英雄”的英雄形象。从委曲求全地向日本人作出各种谄媚之笑到“逢人就掏花生”的卑微讨好,从自知同志即将遭到伏击却又无法告知时的焦急悲伤到识破汉奸跟踪并顺手锄奸时的淋漓快意,从几次三番地让安子“叫爹”的市井温情到明知必死却怒斥日寇的大义凛然,范伟将不同时段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铁道游击队》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年代经过一次次成功的影视改编,常播常新,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超级文本”效应,更因它蕴含着永不退色的革命理想主义光彩和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威武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是红色经典的永恒内核,也是进行改编再创作的精神依循。正如刘德华在《铁道英雄》片尾主题曲《又弹起心爱的土琵琶》中唱的那样:

  “一首歌,多悠长/传几代心膛/回声里,遥相望/英雄好儿郎……”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