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精选3篇)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3-03-23 14:31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1000字 篇一:

  近日,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一共有6集。“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和“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一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每一篇都引起我内心极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少年已知愁滋味”的那些少年和我们传统认为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些少年完全不同,还有正处于青年期的“她们”,也有众多的老年人。从纪录片的前三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第一、从年龄上来看,抑郁症不仅是年轻人或产后妇女的特点,而是覆盖面很广,涵盖各年龄段,甚至有向更低龄和更高龄两端发展的趋势。

  第二、无论发生在什么人身上,都存在不好判断的特点。自己不好分辨,旁人也不好判断,“它”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就来了。

  第三、大众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即使知道得了抑郁症,治疗依然会困难重重,因为我们要面临自己不愿接受,家人也不愿接受,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危害性。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提醒了部分受害者父母、朋友或者饱受痛苦的本人形成了一个特殊人群来提醒社会关注。

  第四、抑郁症还会反复发作。这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一种挑战、考验,是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遇到的危机再现。面对众多的抑郁症患者,真的是让整个家庭都感觉到无知、无望、无奈、又无力。

  第四集和第五集讲述了坚持与黑狗斗争的人群。他们需要和抑郁症进行“持久战”,就像我们和身体的病痛不断做斗争是一样的。这种斗争同样是需要爱的支撑,不管是大学时期遇到的真爱在生活当中的检验,还是一见钟情中对“爱的重新理解”,都是源自于一个人心中有爱,身旁的人也付出了爱的支持。他们的坚持、再坚持,都是用爱浇灌出的生命的活力。

  第六集讲述了目前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发展。

  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在呼吁关注抑郁症,那抑郁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它的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或许大多是开始于“思考”。包括寻找真实自我的思考、在成长中探索自我思考、天才少年或者早年成才对生涯发展的思考、一个普通打工人对生存的思考、孕产妇在特殊人生阶段的思考、老年丧子等的悲痛刺激下对余生的思考等。都是在一个人的心境处于免疫力低下时期,强思考、弱行动下的一种较久的状态吧?

  它持续于“不被看见”。一般人都用娇气,矫情,悲伤,懦弱,自私等来评价他们,以冷漠的或强硬的态度去无视他们,更有可能遭受身边人的嫌弃、责骂。不被看见、不被理解成了抑郁症的催化剂。

  它恶化于“无法陪伴”。抑郁症患者很多时候是缺乏亲人陪伴,但是身边人不一定给他提供有温度的,有他需要的爱的陪伴。也或许是有真正爱他的爸妈陪伴,但是爸妈需要有条件送他去寻找专业人员给他提供的陪伴和治疗。这可能涉及到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地的医疗条件等,并不是每个人意识到了病症的存在,就可以得到了有效的陪伴或治疗。

  它依靠于“爱和药物”。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症之后,除了提供可以提供的最大能力的爱心之外,同时不排斥药物的治疗。希望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治疗领域可以得到强有力的发展,特别是精准医疗,为广大抑郁症患者带来福音。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我可以把CCTV这1—6集纪录片分享给我范围内的同事、朋友和家长们,先起到科普推广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老师、同学可以科学地接纳心灵也会生病,给抑郁阶段的“他们”提供被看见的可能性。同时,对我国医疗科研充满信心,方方面面都团结起来,真正构成“社会”支持系统,打消文化中的“病耻感”,为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改变整个中国精神健康的一种生态而努力。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1000字 篇二:

  抑郁症,一个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词语,在近几年却频频冲上热搜。

  曾经以为那与我无关,但当我看完《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纪录片,却对此有了新的认识——玻璃晴朗,桔子辉煌,让人不禁忘记了那些阴冷的情绪在暗处潜伏着,伺机而动。

  抑郁症,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每一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全面地向观众介绍了抑郁症以及科学对抗抑郁症的方法。但是在此之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贯穿整个记录片关于“偏见”的话题。

  在这个加速发展的世界,所有人都在马不停蹄的向前。仿佛停下一刻就会被社会淘汰。在这样压抑的氛围里更容易滋生心理疾病——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一个亿的抑郁症。但尽管数据如此惊人,人们却依然持有不解的态度。我国在2012年12月才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法律上规范和保障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权益。而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缺口40万,社区防控基本空白。

  “我说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矫情。”在传统文化的塑造下,我们提倡勇敢坚韧的人格精神,而抑郁症作为“富贵病”“心里脆弱”的代表被人误解甚至鄙夷。

  或许正是在整个社会态度、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动动手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仍然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就是矫情吗?什么抑郁症。”“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面对这样的误解,多数抑郁症患者还是如纪录片里的钟华一般,长期处于一个“失语”的地位。

  但其实引发抑郁症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来自遗传有的来自后天,是内因加外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据国外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之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最高是到20%。也就是说这样的“疾病”甚至可能不确定性地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当深夜藏在枕头里痛哭时,或是走在街头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时,又或是穿梭人海却感觉格格不入时——抑郁时时刻刻潜伏在我们身边。

  这时候,我们还能说,抑郁离我们很远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那我们又该如何对抗抑郁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坐在书桌前长久地沉默。

  那时窗外秋日晴朗,阳光透过叶隙细细碎碎洒在宿舍的阳台,楼下有同学呼朋唤友的声音,嬉笑着远去。然而我知道,在一切欢愉、明媚的时刻,总有阴影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有阴冷如蛇一般的情绪悄悄缠绕在某个人的心。

  药物、科学的手段等或许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但是却无法避免心理疾病卷土重来。对抗抑郁,更重要的或许是理解以及热烈的爱。是“正常人”对于抑郁症摘掉有色眼镜的了解,是抑郁症患者消除病耻感而对于自身正确认识,是人与人之间无畏而坦荡的爱。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切身地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体验到那些他们面对苍白天空时向外界求助的绝望与颤抖。

  抑郁症一直环绕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但只要能够正视它,它就并不可怕。毕竟,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和植物一样幸福。

  情一样复杂,有敏感与脆弱,也有倔强与顽强,但是我们依然坚信,即使最痛苦的地方,也能生长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1000字 篇三: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极大的引起了我内心的震动。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积极寻找解决路径,从科学、社会等角度出发认识抑郁、解剖抑郁产生的原因,寻找对抗抑郁全面、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何为抑郁:抑郁就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人的一切,不管是好还是坏;不管是悲伤还是快乐;不管是抵抗还是冲动,全都成为了黑洞的养料,让一个好端端的正常人成为了空心人。第四集当中张进认为抑郁的本质是一种对于耗竭的自我调整。抑郁症具体的表现有: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症状,还可能伴随有焦虑症、睡眠障碍、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脉耕做过研究调查抑郁症目前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且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而纪录片当中也明确的表示中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近15%,稍不留意就会走向疾病。不管是第一集当中的子烨还是第二集当中的蔓玫亦或是第三集当中的老袁,他们都深陷于抑郁症的困扰他们知道自己病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病。目前国内对于抑郁症仍然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复发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疾病。

  丘吉尔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他不放。”从纪录片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抑郁症仍然存在认知失调,对于抑郁症的患者仍然抱有偏见,他们可能会关照抑郁症患者,但绝不会让抑郁症患者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说白了他们仍然是一位过客,就像天空中的白云风一吹就消散的无影无踪。通过上述言语我们已经知道了抑郁症的意义和危害那如何去治疗抑郁如何去对抗抑郁呢?

  在该片里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陪伴。家人的陪伴和理解,爱人的包容和体谅都是患者最好的良药,但是仅仅陪伴就足够了吗?不够!远远不够!在症状还未明显的时候家属就应当及时注意带患者就医。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家属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是正确的吗?家属可以注意到患者的提前示警和求助信号吗?家属可以纠正自己对于精神类药物的偏见吗?家属会不会有病耻感并且施加在患者身上使其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患者内心痛楚呢?说不清楚,因为年龄间的代沟、认知的缺陷以及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大部分家属会羞于就医甚至觉得患者是在无病呻吟从而加重患者各类症状、促使患者自伤自残行为的出现,目前国内能做到以上几点的家属太少了,以至于大部分患者很难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家属的陪伴。而大部分患者都倒在了这几点上。

  抑郁真的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可怕,希望所有看到这篇观后感的人都可以消除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有人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套用在抑郁症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每一个患者的灵魂都是孤独且痛苦的,外界的风言风语、家人的否决和自身对于患病的羞耻以及不解都深深的困扰着他们。在这里就不得不夸赞一下心理学相关的从业人员和心理医生,例如第六集当中提到的王刚博士,他们像一颗颗向日葵,给予患者无尽的力量和希望,如果患者对于自己的病都不抱有希望,那任何的治疗手段都于事无补,在这里向所有的从业人员和心理医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问候。

  观后感在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很简单但却是我内心当中最真切的所思所想,希望这篇观后感可以消除一部分民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也希望这篇观后感可以给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带去力量和希望,更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