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精选4篇)

2022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3-03-20 08:14

  202x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 篇一:

  今天听了曹老师关于幼小衔接的讲座,曹老师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教师、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两个教育阶段,由于这两个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内容、方法和生活制度等各不相同。因此,两阶段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各有特点。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重要条件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也必然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的责任重大,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把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当成我们的任务,切实有效的完成,使孩子们顺利地过渡,开始他们的小学生活。

  202x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 篇二:

  通过今天的《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我了解到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二是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成立了”幼小衔接”小组,并积极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幼小联手,实现幼儿向小学生顺利过渡。

  为了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师制订了“今天我值日”计划,给每位孩子安排了值日。现在,大班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教师采用“小红花”的激励形式,鼓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很重视,鼓励孩子认真仔细地完成,最后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愿意上学,喜欢上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202x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 篇三: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其中重点任务:(一)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二)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三)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听了曹玉兰老师的讲座,并且结合我自己的幼教工作经历,我深有感触,幼儿园和小学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而小学教育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环境设置不同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机会多,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我们幼儿园和凤城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严格把握了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出的几个方面1。全面准备。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2。把握重点。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3。尊重规律。幼儿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环境创设、区角活动中孕育学习能力培养

  在班级、楼道、家庭中同步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测量、绘画、表征、设计等等,为幼儿的书写做好必要的准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能力。

  2、幼儿园从游戏和一日生活入手锻炼幼儿生活能力

  《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分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一系列的活动,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3、幼小融合,双向奔赴,家园共育,共赴美好

  与小学双向开展系列活动——《走进小学》、《我和小学有个约定》、《幼儿园的弟弟妹妹》、《我认识的小学(幼儿园)》等活动,让幼儿园和小学更加细化地、有效地开展活动;在家园共育方面,提高家长认识,了解幼小衔接相关文件、信息、措施、具体的实施内容,有机整合家庭、社会力量,为幼小衔接奠定良好、愉快的氛围。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孩子们对小学有着浓浓的期待,看着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芒、脸小纯真的笑容,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自信、更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喜欢小学生活,我们的幼小衔接之路也必定会越走越好!

  202x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观后感 篇四:

  通过曹老师针对基于幼儿真实需要的幼小衔接课程实践的独到剖析,令我学到的干货满满,有感而发。

  首先坚持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是;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要引导幼儿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同时,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

  其次要全面关注:基于行为现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

  而这样的准备必须基于对幼儿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和记录,并对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表现,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才能让幼儿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

  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有上小学的愿望,是幼儿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也是重要的入学心理准备。

  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发现每个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点,小学,对小学生多从正面引导,减少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感受。如:组织幼儿讨论、分享对小学的认识、期待和担心,成为针对性引导,强化入学期待,缓解入学焦虑。

  总之,童年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价值,童年期幸福对于儿童而言,存在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儿童的心理、教育、生理都有着别样价值,幼小衔接一定要促进儿童乐于当下,幸于未来。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