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心情故事征文教师 篇一:
3月13日中午,我的电话响了,接到学校的紧急通知让我安排24名老师到东凤社区核酸采样点协助医护人员核酸采集。这个电话揭开了我接下来一个月的工作重点——安排学校老师参加社区核酸信息采集志愿服务。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电话时,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核酸志愿服务要多少次?老师们会不会不参加?会不会认为我安排的不公平?我一时很惶恐,我怕完成不了学校交给的任务。还好老师们都很支持,24个老师很快就召集完成。
在各方面的种种不好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耳朵时,核酸检测开始了,被安排志愿服务的很多老师由于密接、次密接等原因被隔离,或是户口原因健康码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红色,不仅无法参加志愿服务,而且整个人很焦虑,好几个老师打电话给我,我一边换人一边安慰她们:在家好好休息,准备网课,志愿服务先别参加,也不要到处走动。志愿服务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战场上将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守护着将旗,一批人倒下来了,又一批人冲了上去,战争结束了,可战旗依然高高的屹立着。
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导致能参加志愿服务的老师人数越来越少,但是老师们越来越坚强,大家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最后的临危不惧。
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老师不忘责任与担当的初心。3月19日、26日、27日,30日接到通知部分老师要去支援十中、重灾区城东美仙山小区、和封控区霞淮社区志愿服务,消息一发出大家纷纷报名,在病毒面前,老师们无所畏惧,不管是封控区或是重灾区的入户采集,老师们都很快的投入到与病毒的战斗中。
有的老师在封控区无法参加学校负责采样点的志愿服务,但也报名参加封控区社区的志愿服务;有的身体不适,无法参加志愿服务,我安排另外的老师,得到的答案一直是“好的,我可以!”;有的老师这一轮志愿服务刚完成又马上发信息给我,下一轮可以再安排她;有的老师手套过敏,一直在寻找方法解决,但从不请假;有的老师身体不舒服,休息了两天又马上跟我说,她身体恢复了,可以再安排了。一声声的“冬梅老师,明天可以再安排我!”“冬梅老师,我可以的,你放心!”一句句的“冬梅老师,我的身体好了,下一轮可以再安排我哦!”“冬梅老师,你随时叫我,我都可以上!”让我一直热泪盈眶!有的老师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参加,但也发信息跟我诉说着无法并肩作战的内疚与遗憾,并叮嘱我要注意安全。
解封的晚上,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烟花亮光照耀下的楼房和树顶,这座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经过一个月的历练,它依然温婉如故,这座我们为之奋斗、为之义无反顾、为之坚守的城市,终于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息。“疫”散花开,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让我更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吧,加油!
抗疫心情故事征文教师 篇二: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人民教师;疫情来袭,身先士卒,他们化身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
——题记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樱树花开。本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郊外的绿地毯上应该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或谈笑风生,或笑看小儿追逐嬉闹;热闹的商场里,也是随处可见逛街小聚的小姐妹,悠闲自得的一家子,或是甜甜蜜蜜的小情侣;暖阳之下的校园,更是书声琅琅,操场上的玩闹,教室里的认真,构成了这充满绿色的阳春三月。然而,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一个大大的三角号将这一幕幕本应有的画面封锁了。
三月的泉州,被来势汹汹的疫情袭击了,一时之间,停课、封城封村、封控管控等词汇充斥满屏。疫情之下,危险总是潜伏,病毒也不知道何时会突然暴发袭击,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正是这样的形势之下,不少教师志愿者,他们放下粉笔,走下讲台,披上蓝色战甲,投身抗疫一线。
我们学校的张副校长就是这诸多战疫勇士中的一员。她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
我犹记得,2020年疫情袭来,庚子年的新春,全国上下齐心抗疫,宅家过年时,张副校长毅然决然披上红色马甲,投入抗疫一线,风雨无阻,坚守在村口的值勤岗位上。那张披着雨衣,在值勤路口忙着指引来往车辆的照片深入人心。2021年仙游、泉港疫情突发,各校听从安排,校园生活再一次被按下了暂停键。张副校长身先士卒,又主动参加镇政府的流调工作,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做好防疫一线的“侦察兵”。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每当我们想要摘掉口罩,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时,疫情总会悄然而至……2022年3月,疫情再一次卷土袭来,而这一次,疫情暴发的中心点就是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一时之间,停工、停产、停课,没有怨言,一声召唤,星夜驰援。自疫情起,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检测。当我跟着人群排好队,走进核酸检测点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映入眼帘,曾经的“红马甲”被现在的“蓝色战衣”取代,我们的张副校长放下手中的粉笔,披上战甲,又一次忙碌在抗疫一线。
作为党员教师,她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化作了扎扎实实的担当和作为。这场疫情之下,多少平凡的教师,如同我们张副校长一般,危急时刻,责任在肩。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他们走下三尺讲台,开启线上教学;放下手中粉笔,他们匆匆换上防护服,化身小区、社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一次次核酸检测的现场,有他们忙碌指引的身影,他们不厌其烦地提醒着排队的人们,一米间隔,戴好口罩;登记台上,他们低着头,扫着二维码,手机无数次的点击、保存,不漏掉每一个来检测的人的信息登记;二十人一管的队伍,他们耐心地组织着,用行动保证检测现场秩序井然。在这个特殊时期,在教育教学之余,他们守护着他们的学校,也守护着这座城。
此时,不需豪言壮语,执笔为人师,披甲是战士,他们以别样的方式诠释责任担当。
抗疫心情故事征文教师 篇三:
同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视频:运动场上,等待核酸检测的队伍缓缓流动,五颜六色的雨伞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这几天,核酸检测凌晨五点就开始了。从设在运动场边的核酸检测入口处开始,自西而东,最初是间隔一米的“一”字形,越过跑道,随着人员的增多,在足球场西边的球门处,拐一个弯,沿着白色的边线,向南,渐渐变成曲尺形。再后来,在边线的直角处,折向东,折向北,折向东,渐渐演变成“几”字形、“凹”字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从“凹”字形变回“几”字形、曲尺形、“一”字形……总之,队形不断变化,没有导演,没有排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序。
在行进的队伍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孩子。他们和父母一样戴着各色各样的口罩,跟着父母排队。有弟弟把口罩往下拉,后面的姐姐赶紧给他扯上来;有个两三岁的小孩,左顾右盼,看到旁边的沙坑,就从妈妈的雨伞下溜出来,一脚跃进沙坑里,蹲着玩起“沙漏”来了。他抓起一把沙子,让沙子从小指间缓缓漏下。这时,不知怎地,小口罩就掉在沙子上了,他干脆抓了一把沙子,装在口罩里,提起口罩的两根耳带绳,荡起秋千来了。突然,小姐姐大声一喊:“走啦”。他只扭头瞄了一眼,又低头抓着沙子。小姐姐生气了:“走啊!”这才不舍地颠着小步,提着口罩,屁颠屁颠地归队了。姐姐抢过他的口罩,用手搓一搓,甩一甩,给弟弟戴上了。眼看着小弟弟走得太靠近前面的人了,又把他往回扯,凶巴巴地说:“一米。”小弟弟看看脚下,有点不解,但也往后退了一点。前面,一个妈妈背着孩子,小背篓里的孩子扭过头,小弟弟冲他扮了个鬼脸,背篓里的孩子顿时裂开小嘴笑了。
雨很快就停了,运动场上雾气蒙蒙。两个拿着课本的姐妹走过来了,小学生模样,都戴着眼镜,白色的口罩衬着粉红的镜框。手中的课本摊开了又合上,合上了又摊开。此时,绿茵场和跑道上,有燕子正在觅食,也有的在空中飞翔,俊逸的身影不时地斜掠过队伍的头顶。在觅食的还有像鸽子一样的灰色斑鸠,斑鸠比较怕生,当然,它们不怕新冠,只怕人,离人远远的,小小的脑袋,一俯一仰,警觉地看着周围的人,走一走,停一停。忽然,有一个小孩大声叫嚷:“鸽子也会排队。”
妹妹显然被吸引了,口中不再念念有词,只津津有味地看着燕子和斑鸠。后面的妈妈大声呵斥:“赶快背诵。”妹妹一惊,转过头,用小食指顶了顶眼镜:“要全背吗?”妈妈用雨伞尖磕了一下她的小腿:“背!”。姐姐抿嘴一笑,翻开课本,转身向着妈妈,妈妈就低下头,指着课本对她说了什么。此时,一家人正走过足球门前,我赶紧拿出手机,把他们框进镜头里。
我不禁想,此时,足球场上进的不是足球,他们一家就是最精彩的进球,也可以说,今天,每一个在足球场上的人,男女老少,都以从容淡定的脚步,踢进各自最精彩的一球。
中午,核酸检测终于结束了,一切又复归平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的运动场显得特别空阔,空气中弥漫着女贞子树和香樟树的花香。住校的老师和孩子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有孩子和妈妈一起在放飞风筝的;有孩子在玩“躲避球”的游戏的;有孩子在球门前玩起足球的,“守门员”张开双手,仿佛展翅欲飞的小鸟。一个最小的男孩被球踢到了,马上哇哇地哭,继而攥着小拳头,追着那些大哥哥打,大哥哥们顿时作鸟兽散,“不玩了,不玩了。”等到那个孩子去找妈妈了,小伙伴们又都聚集一起,“足球赛”继续开始。
这些孩子,早上他们戴上口罩排队做核酸,下午脱下口罩上网课、放风筝、躲猫猫、踢足球……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活,该怎地,就怎地,可以有序,也可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