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观后感1000字 篇一:
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就像“正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一样,中华五千年文明不绝如缕,薪火咏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用全新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尚书之妙,牧野宣誓,大禹定九州,伏生授经,中华民族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伟大民族精神慢慢地渗透了我们的心。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从小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故事被重新演绎,刚毅坚卓的精神震撼人心。常说华夏九州,却不知大禹的足迹遍布九州,禹迹又量九州,十三年的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他背后是敬仰的底气。为国为民,大禹放弃了许多但换来了洪水消退、民生安定的回报,换来了华夏九州大地的版图,其定九州之精神不绝如缕,薪火相传。可曾记得那个伟人,为研究核武器他三十年未曾归家,舍弃小家只为护国家远航,功成之时便是他名留青史之日。他是黄旭华,中国核武器之父,三十年隐姓埋名从一无所有到全盘胜利,这其中的苦与难不亲身经历怎能感同身受?刚毅坚卓是他的侧写,如同大禹定九州,没有办法那便踏遍华夏研究每处险情,没有研究条件那便创造条件,没有援助那便自己拼出一条血路!泱泱大国,先人之贤不绝如缕,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短短12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周武王在牧野宣誓,誓要讨伐纣王还天下太平,他实现了他的誓言。周武王何以5万军队抵抗纣王70万大军?因为他顺应天意;何为天意?民心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纣王视黎民百姓如草芥,而武王却心系百姓以民生为本,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王赢得了万千百姓的心,其力量之浩大磅礴,非你我所能想象。牧野之战后,武王的仁善之义不绝如缕,薪火相传,直至今时今日。2020我们虽历经重创,但在十三五收官之际,我们仍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已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无数个日夜医疗人员仍奋战在一线;无数条崎岖的道路都留下扶贫干部深深的脚印,我们的党不放弃每个患者,不放弃每家贫困户,同死神强抢人,为人民开辟通往幸福的道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更是党心中最深沉的爱与牵挂。泱泱大国,先人之贤不绝如缕,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舍命护《书》第一人”,伏生是个传奇人物,他毕生习《书》护《书》传《书》,爱子妻子相继离他而去,而他终于完成了毕生执念,当汉武帝派来晁错时,伏生知道他的愿望化作了现实。一生的担忧与苦难,伏生从未放弃,他对文化的珍视与热爱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你可曾记得怀抱30毫克镭千里走单骑的赵忠尧?当他潜入清华将镭偷出时,他就是民族最伟大的英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赵忠尧一样的学子默默担负起了将教育之火传承下去的重任,教育的种子在昆明发芽,在西南联大长成了一棵举世瞩目的参天大树,中国教育事业被无数学者守护,茁壮成长。泱泱大国,先人之贤不绝如缕,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愿华夏文明生生不息,薪火咏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观后感1000字 篇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韦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荧光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过烈火铁锤锻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丝柔软且坚实,曾经飘摇的中华文化因中国文明的韧性而重获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赓续中华文化精神延续至今,在未来强盛路上乘风破浪,世代守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