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美术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一:
全国美术教师齐聚云空间,一起聆听艺术教育界的专家与学者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的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美育迎来了百年未遇之大变革。最大的亮点是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看本次艺术新课标改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1、艺术核心素养的变化。从以前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综合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从这次综合的核心素养变化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图像识读”融合在了“审美感知”里,并把审美感知放在了第一位,更能体会到艺术课程是更加注重学的审美修养,注重学生活动参与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2、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艺术新课程最大亮点,是国际教育大趋势。我们不能只关注本国的艺术教育,还要和国际接轨,既有民族也放眼世界。知识发展就是经历了“综合—学科—综合”之路,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能一个学科单打独斗,需要综合与跨学科教学。这次的艺术课程强调音乐、美术学科仍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支柱,并增加了戏剧、舞蹈和影视学科,丰富了艺术修养,完善学生人格魅力。
3、“新三科”的出现对现有艺术老师教学技能新挑战。戏剧、舞蹈、影视新三科的出现,对于从教26年的我无疑是一个新挑战,在学习讲座之时,我不断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具有这三项技能与知识?我还能胜任新艺术课程的工作吗?我想我不会跳但可以推荐名人的舞蹈进行分析,我不会表演但可以理出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我不会唱但可以通过网络云端请名师点拨。“新三科”的出现将推进音乐、美术教师的终身大学习。
这次关于艺术课程的学术研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美育将迎来一场新挑战、新征程。我们挑战的不仅是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更要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艺术追求与修养,努力做到成为合格的艺术课程新教师。
202x年美术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二: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202x年美术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三:
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好细致地安排,精心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课堂上做一些改变,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202x年美术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四: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2022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202x年美术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五:
在美术课堂上,当老师命题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说:“我老想不出该画什么才好”“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长久下去,只会使学生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在美术课堂,失去了释放情感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却着重在每节课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让学生觉得美术的知识点比语文的背诵还难理解,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而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方案的阅读,让我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看到我们新的艺术课程方案是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我的感悟如下:
一、适应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为了美术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学段1-2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截然不同。这样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在高段也可以很好的衔接高中的教学。
二、要选择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好分层次的指导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因材施教,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
三、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离开思考总结地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单一、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将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