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科技人物事迹素材(精选4篇)

2022科技人物事迹素材(精选4篇)
时间:2023-02-10 14:40

  202x科技人物事迹素材 篇一:

  人物介绍

  王xx,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防疫形势异常严峻。在防疫工作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人工消毒效率较低,作业人员存在感染风险,“机器换人”也许是最好的解法。

  关键时刻,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xx决定,率领团队自主肩负起社会职责,放弃春节休假,专门组成研发团队,紧急启动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研发专项。

  “研发初期正值春节,许多企业处在停工状态,机器人产品落地需要采购、加工各种零部件,然而供应链不完善成为当时的难题。”王xx回想起当时焦灼的心情,感叹道:“后来通过商会、朋友等多渠道寻求帮助,终于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

  凭借多年机器人研制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储备,王xx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加速研制出基于5G技术的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由履带底盘、药箱、弥雾机构成,采用最新的5G控制技术和高精度激光导航,配以高清晰度摄像头和红外避障传感器,体积小,移动速度快,爬坡越障能力强,每小时可以喷洒雾化的消毒液20000平方米。可以广泛用于医院、车站、广场、超市商场、大专院校、社区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代替人工进行防疫消毒工作,让病毒无机可乘、无处可逃。

  产品研制成功后,王xx团队便第一时间将其投入到防疫战场,积极应对疫情、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防疫消毒机器人的消毒效率达到人工的10倍以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业转型升级结出累累硕果。

  用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助力抗击疫情,守护人民健康,这是王xx作为科学家的崇高精神,更值得褒奖的是,他还将防疫消毒机器人捐赠给余姚技师学院、余姚中学、余姚实验学校等学校,助力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复学复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此,王xx简单回答:“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国外很多地区仍处在疫情笼罩中。2020年开始,这款机器人出口到了国外,为人类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发挥巨大价值。

  防疫消毒机器人从研发到面世仅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这背后源于王xx在开发消防灭火机器人时的技术积累。“消防灭火机器人和防疫消毒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相似,而前者技术开发得相当成熟,并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因此防疫消毒机器人的研发也进展得比较顺利。”王xx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王xx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他率领团队开发的消防灭火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人工智能设计机器人等产品均已成熟,开始产业化,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xx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看到每年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他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把火灾“扼杀”在萌芽阶段,尽最大努力实现“天下无灾”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直以来不断改造、升级消防灭火机器人。针对目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痛点,他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机器人,包括消防灭火、排烟机器人等,它们能够替代人工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的环境,应用场景包括消防队、油库油田、大型仓库等。现在,消防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自动巡逻、自主识别火焰、主动灭火等功能,在国内已经大范围使用。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日前,王xx潜心攻克新一代消防灭火机器人技术——在大场景下第一时间识别微小火焰并扑灭。与目前市场上被动型机器人不同,这种技术采用主动模式,自主采集气体,能及时发现火情并将其消灭,将风险控制在最小。

  “机器人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交叉了多学科知识,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在这里各学科专家团队能够互相交流融合,研发工作也多了些思路。”王xx说。

  去年5月,王xx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对于“追梦”,他这样理解:“‘追’意味着行动,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收获科研硕果;‘梦’是‘机器人余姚造’的产业之梦,代表着宏大目标。”王xx说,“希望机器人技术、产品能够在余姚大地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产业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用高科技服务于人民的健康,服务于人民的安全,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谈到未来,王xx表示将带领团队攻关更多的核心技术,开发更多的智能产品,让科技之花在xx大地开得更加艳丽。

  202x科技人物事迹素材 篇二:

  人物介绍

  陈xx,1967年12月出生,xx象山人,xx大学兽医学博士,xx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长,在畜禽技术产学研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将试验及实践成果转化推广,提升了象山县乃至xx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养殖户解决多个技术难题,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十佳兽医等14项国家级奖励及荣誉。

  突破创新产学研结合

  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xx坚信,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创新探索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在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反季节繁殖技术、水禽岸养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海水养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方面,先后在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雏鹅早期的痛风研究等多个研究上取得进展并推广。

  针对白鹅产蛋的季节性问题,通过与浙江大学、xx大学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长期合作交流,她采用人工换羽、光照调控、营养调控等多种方式,研究象山白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目前,象山乃至国内多个浙东白鹅养殖场已应用反季节繁殖技术,解决了白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

  水禽饲养产生的粪便、污水对水体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陈xx积极创新,通过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专家探讨,总结探索出了水禽岸养模式,将原本饲养在河道、池塘、水库里的白鹅、鸭子等水禽“乔迁”到陆地,利用小水池、喷淋等方法为水禽提供饮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过建立粪污处理系统,避免了养殖粪污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不仅达到了改善水环境的目的,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饲料消耗,减少水禽发病、死亡情况,获得稳产高产的生产性能。目前,象山县乃至国内多地浙东白鹅、蛋鸭等水禽已实行水禽岸养模式。

  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拓宽养殖空间迫在眉睫。陈xx通过与专家实地走访,在国内率先试验“海水养鹅”模式。2013年10月,开展了浙东白鹅海水养殖试验,经过近2年的饲养对比试验,肉鹅、种鹅都获得成功。白鹅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耗料量不仅与淡水养殖基本一致,而且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养殖成本,实现了生态和效益双赢。陈xx还创新海塘“养鹅—海鱼—梭子蟹”生态养殖模式,每亩效益达4万元以上,为象山白鹅产业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石。陈xx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白鹅育种团队,以国内外新优品种“引、选、繁”工作为基础,开展加强浙东白鹅品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同时,研发充分发挥新品种遗传潜力的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浙东白鹅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联合各方资源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2012年,陈xx主导成立了奔康、共富扶贫小组,以畜牧业技术精准扶贫的形式,帮助更多困难户通过产业实现自主脱贫。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帮助120余户残障及困难户从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无收入达到了每户年收入20万元。2016年,她先后成立至诚、至善等24个白鹅扶贫基地,帮助42户低收入农户养鹅致富。

  陈xx还将扶贫产业延伸至县外,利用延边龙井特殊的气候条件开展“种鹅反季节繁殖”,牵线促成了延边鹅如君禽业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存栏3万羽的白鹅种鹅养殖基地,为周边约600余户农户带来共享产业扶贫的红利。在仙居、嵊州等地发展象山白鹅扶贫产业,建成4个存栏万羽的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约20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她还推进白鹅扶贫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州落地,从象山发出4批次共8000羽鹅苗到西昌县和盐源县两地,对屏山县和普格县40余名农技人员在象山鹅场进行现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雷波县肉鹅场建设项目起草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图纸。

  为持续推进白鹅养殖技术帮扶,陈xx坚持定期连线帮扶基地农户,持续对海南、四川凉山州、山东烟台、吉林延边等13个省及省内仙居、兰溪、嵊州、衢州的白鹅扶贫项目进行技术服务的跟踪。

  2021年夏天台风“烟花”来袭,陈xx从黑龙江哈尔滨全国禽病防治会议现场奔赴大连烟台,护送帮扶基地延边鹅如君3。5万颗鹅蛋到xx象山孵化基地,中途经山东青岛扶贫鹅场、江苏东海扶贫鹅场,她还进行了科学养鹅和暴雨后鹅场的消毒灭源工作技术指导,到达目的地后,又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帮扶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陈xx在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三十余年,从桃李年华到知命之年,汇聚了她奋斗在畜禽养殖场一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x科技人物事迹素材 篇三:

  人物介绍

  严xx,xx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2008年,承接了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开始研究疣粒野生稻高抗广谱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有了一些基础后,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与鲍根良团队合作仅用了10年时间就克服了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近几年内培育出越光品种相仿的雪珍和润香系列,共16个优质米新品种,在全省进行试点推广。润香大米还获得省农业厅主办的“2018浙江好稻米”优质奖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每年的6月至7月,都是农忙的时候。在这段时间,想要找到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严xx的身影,就必须去东钱湖旁的xx市现代种业孵化基地里。

  “这是我们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研制出的雪珍和润香系列优质米新品种,品质与日本优质米越光品种相仿。这批种子种下去后,将在10月上旬齐穗,11月下旬成熟,零售价格能达到每千克20元,每亩收入超过7000元。”严xx自信地说。

  聊起为何要研制雪珍和润香系列优质米,严xx表示,这还要从10年前的一次考察说起。

  2010年,严xx前往日本考察,期间乘坐一艘游轮前往东京,尝过船上供应的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惊为天人”,稻米香味扑鼻,口感软糯却颗颗分明,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不少中国游客在凌晨三点多就能够吃两大碗。也是在那一年,xx有农业大户开始引进这一品种的稻米,但由于水土不服,这款稻米不仅易生病、易倒伏,产量还不到普通水稻的五分之一。

  严xx知道后一拍大腿,这些问题正好“撞”在了他的专业领域。原来,早在1998年开始,严xx就专门针对水稻“抗病”问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上世纪90年代,白叶枯病在全世界流行,它由细菌引发,病菌变异快,致病性复杂,且能严重破坏光合作用,使水稻产量迅速下降,重发病水稻最起码会减产一半,甚至最后颗粒无收。”严xx告诉记者,然而,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免疫的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基因组相隔很远,存在生殖隔离,导致无法用传统杂交技术把疣粒野生稻中抗病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

  传统杂交技术走不通,那就试试生物科技。严xx在颜秋生、张雪琴老先生的指导下,另辟蹊径,将疣粒野生水稻与栽培稻的细胞提取出来,分别去掉细胞壁,随后将两者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这项工作研究难度极大,从体细胞杂交到新种质创新整整花了我们十年的时间,其中光是细胞培养液的配方就有上百种,体细胞杂交、田间新种质稳定及分子鉴定实验,我们做了上千次。”严xx说。

  终于,他们首次攻克野生稻染色体GG组与栽培稻AA组不能杂交的国际性难题,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成功,融合出细胞团,并培养成132颗再生种苗。严xx带领团队对这些种苗进行破坏性试验和基因分子鉴定后,有4颗脱颖而出,经受住了所有白叶枯病致病菌的攻击。他们将疣粒野生稻遗传物质导入到栽培稻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还创造出广谱抗病新种质。这些新种质体现出“高抗病”的特征,目前已获得3000余份优质抗病衍生株系。

  2008年,严xx因此承接了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开始研究疣粒野生稻高抗广谱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在导师陈剑平院士的指导下,他很快在“抗病”领域“战绩斐然”:

  创建疣粒野生稻组培快繁、快速构建转基因敲除载体和新型融合标签等新方法,优化了原生质体体细胞杂交技术,为疣粒野生稻种质保存、遗传转化和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

  将抗病新基因定位在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疣粒野生稻的抗病性由多基因控制,获得了两个抗病相关新基因,并进行功能研究;

  揭示了疣粒野生稻及体细胞杂交后代接种病原后叶片导管细胞细胞壁增厚,抗病性与活性氧、激素信号转导及下游抗病调转录控相关的独特机理……

  有了这些基础,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与鲍根良团队合作仅用了10年时间就克服了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近几年内培育出越光品种相仿的雪珍和润香系列,共16个优质米新品种,在全省进行试点推广。润香大米还获得浙江省农业厅主办的“2018浙江好稻米”优质奖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技,归根到底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能通过优质稻米的开发,提高亩产的收入,调动农户们种粮的积极性。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严xx对此很有信心。

  202x科技人物事迹素材 篇四:

  人物介绍

  杨xx,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曾获xx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xx省“万人计划”候选人、南太湖特支计划、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现任中国核学会核石墨及碳材料测试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新材料测试评价联盟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会员。

  杨xx,一名85后的小伙,生活中的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工作中的他一丝不苟、沉着专注,身边的人常用“年轻有为、谦逊有礼”来形容他。就是这位彬彬有礼的85后小伙,曾荣获xx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州市闪光言行之星、湖州市工人先锋号、长兴县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入选xx省“万人计划”候选人、南太湖特支计划、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现任中国核学会核石墨及碳材料测试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素材料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无机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造石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会员、中国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会员、中国新材料测试评价联盟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

  2010年从xx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的他,进入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干就是10多个年头。

  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xx深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它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实践锻炼中练就过硬的真本领。

  大学刚毕业的他在中钢担任技术员一职,在板房搭建的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年,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克服夏天酷暑、漏雨,冬天寒冷、干燥等不利实验条件,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产、限产期间,更是无私奉献,坚守一线岗位,保障核石墨等有关研发工作得以持续。

  十年间,他发表期刊/会议论文,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国家/行业标准项目15项、国内外横向合作项目7项,参与开发的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勇担时代使命,凝聚报国力量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杨xx而言,这份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杨xx始终秉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积极投身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国产化开发工作。

  他牵头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石墨及先进碳材料检测实验室,配备进口精密仪器80余台套。基于该平台的建立,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企业代表受邀加入美国材料测试与试验协会(ASTM)组织成员单位,并挂靠设立了中国核学会核石墨测试与应用分会(国家二级学会)。作为平台负责人,他先后主持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工作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是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载体,是开展基础应用研究的必备条件,将为企业、地方乃至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作出贡献。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

  杨xx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解决国家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卡脖子”关键技术,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在核石墨国产化工作中,他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核电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堆内构件用核级石墨国产化辐照筛选”课题,成果先后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中核能源与清华大学核研院联合评审以及国家能源局的验收,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辐照测试方案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承担xx省重点研发计划择优委托项目“高温气冷堆用核石墨国产化辐照蠕变技术研究”。根据国家核电有关政策规划,近期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

  杨xx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单晶合成原料用超高纯石墨开发。开发出的产品经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检测,技术指标水平及质量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批量应用于该行业国内头部企业。

  正是他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付出与坚守,才取得了核石墨国产化的丰硕成果,有效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解决了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国产化替代,保障了产业链安全、可控。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