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4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时间:2023-01-16 03:43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一:

  以互信为基础的家校共育实践探索

  今天观看了2022年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受益匪浅。该活动传播了各名校校长主持人办学实践创新成果,展示各专家的实践教育家风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庆校长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目前,许多学校在家校共育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实际效果非常微小,家校间不信任的状况普遍存在。根据家校互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师生互信、教师对家长信任、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根据这些问题,曾庆校长作了以下措施:一。以人为本,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1。教室布置,提倡“目中有人”的班级文化,推行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尊重家长的基本诉求,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2。每个月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可以通过现场参加或者通过观看直播的形式进行参与。3。开办校内午休午餐服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例如在学校体育馆设立一个阅读角,延时接送的学生安排在这里统一看书,写作业。二。开诚布公,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事务,1。成立家长代表委员会、校内午休家长代表委员会、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交流,听课,试吃,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2。心底无私,涉及学生利益重大问题交给家委决策。最大限度地推进校园开放,减少功利性的参与,做到开诚布公,真正体现“共建共享共治”。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家校沟通的能力。1。可以关注以下细节:(1)如何召开一场具有吸引力,有效且有意义的家长会(2)如何与家长说话(3)如何处置家校关系中的突发事件(4)如何在家长微信群发布信息2。制定了家校沟通的五大原则:(1)积极响应家长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问题处理的结果(2)对学生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不让任何一位家长感到尴尬(3)不在微信群公布包括成绩,排名在内的涉及学生隐私信息(4)与家长沟通常态化,不要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联系家长(5)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及时与家长交流反馈,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及时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让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无处不在。3。提倡老师共情与家长平等沟通,相互理解,鼓励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登门家访,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工作。四。亲子关系,共建和谐家庭环境。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在校的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关系。

  当学校和老师都行动起来,以互信为基础的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二:

  孩子希望我们是怎样的大人

  今天有幸观看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对于育人有了更深入的感悟,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由以前的家族式走向学堂、学校,再由学校走到多方联动式协同育人。那么现阶段我们怎样对待孩子?而孩子对我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唐江澎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的生活者”,可见教育的培养要着重从生活出发,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中的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呢?主观臆断——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扼杀孩子参与的动力、过多替代——弱化孩子参与的能力,当孩子的倾诉权、选择权、发展权、参与权得不到尊重与保障时,我们真的是在培育孩子?我们想要培育怎样的孩子?

  吴志可校长带领的团队就山区县中学调查发现家长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占了68。89%,家长素质不高、经济状况不好、留守儿童较多,居于农村的我对这些都深有感触,十多年来我与家长的交流中,他们基本上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孩子考得不好就是打骂居多,他们不懂得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不懂得如何安抚孩子,甚至不少都是以赚钱养家为理由长期不关注孩子身心动态。因此个人非常认同吴校长说的“实现家长教育成长,学校必须提供更多指导服务,增强班主任家校合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家校合作中,学校是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谭根林针对培养幸福品质的学生提出了“八七六三一体系”即八个一活动、七大节日类课程、六大类校本课程、三个大型体验活动,其中的八个一活动值得借鉴和开展,它们是:1。在校期间曾经被别人感动过一次;2。有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或杂志;3。有一个苦思冥想的问题;4。参加过一项自己喜爱的活动;5。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6。养成了一个新的好习惯;7。进行过一次户外旅行或远足行动;8。深入了解过至少一个人类创造的灿烂。如此具有具体指向的活动或要求,更能让学生有效执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我想只要是人都会希望能跟让自己感受到幸福感的人一起结伴而行,而我们可以成为这类人。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执行,家长有了成绩方面的焦虑、教师有了奋进方向的迷茫,家庭教育需要从“指导”走向“关怀”。郁琴芳研究员提出的换一种说话方式和技巧,能让我能把关怀表达得更好、把教育柔化为春风吹入学生心房。它们分别是:1。沟通之前,详细准备;2。描述事实,不做判断;3。设身处地,有同理心;4。正面鼓励,积极表扬;5。控制情绪,平缓对话;6。自我暴露,建立联结;7。巧用重复,加深理解;8。改变态度,避免质疑;9。避争辩,忌非白即黑;10。不说教,建设性指导。如此有为的做法,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必能让学生亲近而学习。我们坚信为人师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学生脱离学校之后还能独立生活、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态度。孩子更希望我们能成为此类“关怀”着他们、引领着他们的大人。

  随着疫情到来,我们发现学生更难教了,就如杨咏梅主编所说的现在的学生有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真实世界无兴趣,断网就闹自残自杀;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生命无价值感,枯竭感提前到来。傅国亮提出培养“正常儿童”,至少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杨主编把正常儿童具化为“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量、腰板直、笑容多”,并提出了九点建议:1。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别的孩子如何优秀;2。以平等的意识看待孩子,能真诚地向孩子承认和检讨自己的不足;3。通过自己的言语、眼神及姿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肯定;4。有质量地陪伴孩子,有深度地进行亲子互动交流;5。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6。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允许孩子参加同学的聚会;7。跟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8。不用挖苦、讽刺或者冷落、不理睬来实施冷暴力,保护孩子的隐私;9。在择校、零用钱管理、家庭事务、兴趣班、交朋友、娱乐方式、衣着打扮等选择上,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此我们才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才能走出“舒适区”,走向“智慧爱”。此类大人,有哪个孩子不爱?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三: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家校合作是关键

  今天观看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我收获颇多。

  首先,学习了这个活动,从谭根林校长的八个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到杨咏梅主编提出的尊重儿童权利,再次引起我对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也许城市里的学生还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关爱,在学校里能有更多活动锻炼的机会,健康向阳成长。而在农村,相对比较局限与落后,家长忙于生计,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学校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相对城市里,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不是一头扎进书堆中,就是完全放弃学习。扎进书堆中的学生,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习的学生学习没有盼头,生活失去目标,迷茫,也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教育碰到更大的难题,家校紧密合作刻不容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学校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教育当中。但在这问题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家校合作只停留于表面,主要表现在学校或家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合作的热情,因此没能常态化,未能真正发挥双方的优势;家校合作有心无力,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科学的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接下来的家校合作的新方向。

  首先,龙江一中校长的做法很值得借鉴:1、家校合作中,学校是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工作机制,打造更多的合作平台;3、增强家校合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4、实现家长教育成长,学校必须提供更多指导服务。另外,上海市教育研究员郁琴芳提出的全员育人,上海倡导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庭教育关怀”转型,其中中小学教师全员导师制更让我眼前一亮,即一个老师按照一定的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个制度里,教师从传统的指导者角色向关怀者角色转变,对家庭表达关怀,给予支持的过程中实现了精准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与孩子的匹配,教师走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日常接触交流沟通,教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能有所了解跟踪,能够及时给予指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更能体现出育人本质。

  这些都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结合多方力量,培育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四:

  家庭教育从尊重儿童权利开始

  今天,我们在2022年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中,目睹了名校长主持人的实践教育家风采,了解学习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办学实践创新成果。这次学习,我对“家校协同”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杨咏梅老师的关于“尊重儿童权利”的阐述。

  儿童权利的实现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记得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指出,中国父母有三种错误的儿童观,一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小人,是成人的雏形,二是当作父母的财产,三是认为孩子总是错的,父母总是对的。显然,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症结是家长漠视孩子的权利。

  主观随意爱包办、价值判断易功利、面对差异难包容……很多家长都是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和需求。孩子对大人的言行表示不满或反抗,是在表达自己的意愿,争取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与其说是当今的孩子不好管、跟父母“对着干”,倒不如说是父母把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对立的位置上,管孩子的方式并不适合孩子的特点和他们真正的需求。

  无论是“双减”前,还是“双减”后,家庭教育中唯一不能减的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更要回归本源,那就要想办法解决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儿童权利冲突的问题,从尊重儿童权利开始,如家长要增加对儿童权利的了解;增强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参与权;增加对孩子的有效陪伴等,促使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Copyright © 2018 www.dw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