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500字 篇一:
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重制版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今年国庆假期10月6日上映了。这是一部我在儿时就看过许多遍的经典红色影片,影片根据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事迹改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电影。趁着假期,我邀请全家人一起去影院又重温了这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一个又一个如赵一曼、杨靖宇等抗日英雄,他们壮烈地投奔革命、慷慨赴死。但我们不能忘记,还有这样一群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他们崇高的信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积极行动在隐蔽战线上。他们也许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往往因为革命的需要、党的号召,他们选择了隐姓埋名、默默坚持斗争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的甚至直至光荣牺牲,都未能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这种默默无闻的英雄,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勇气和决心?!而这部电影主角李侠,正是这群无名英雄的缩影和写照。
受党组织的委派,李侠同志从延安调到上海进行地下工作。解放前的上海,各类敌对势力错综复杂,对于地下党来说,每一天都仿佛在“刀尖上跳舞”。在如此艰难的情境下,李侠同志凭借着何兰芬等同志对他的积极帮助,凭借着自己的那份坚定的爱国情怀、不屈之心,勇敢地周旋于日本间谍以及国民党分子中间,及时地为我党发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有力的情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是李侠的第一次入狱。他的坚强、坚定让人由衷敬佩!在敌人各种严刑拷打和强压折磨下,他始终坚持守口如瓶,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永远回复敌人的只有“不知道”和“我是中国人”,不向敌人透露任何一个情报,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不屈不挠与敌人坚持斗争。
然而,就在上海解放前夕,在李侠向我军发出重要情报后,他牺牲了。镜头里,灯光昏黄的小屋里,穿着粗线毛衣的李侠头戴耳机,冷静地坐地坐在桌前,电报机在他的紧促敲击下发出点点红光信号,在他发出那条重要消息之后,已经预感到危险来临的李侠,敲出了那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和气节?!他带着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美好明天的向往和祝福,和我们诀别了。看到这里,我终于抑制不住我的泪水,痛彻心扉。
作为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让我有很多共鸣之处,也让我深受启发。
一批又一批投身于祖国教育事业的老师们,他们背靠着三尺讲台,面对着台下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将自己的热血青春,奉献在了一方天地。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建设者们。他们之中,有扎根乡村讲台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有毕生捐资助学的百岁老教师方桂馥;有助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的女校长张桂梅……他们这样的付出和坚持,是为了出名么?不,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在做很平凡的事情,一件自己已经当成了习惯的事情。如果不是被媒体发现和曝光,也许世人到现在也不会知晓,还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园丁,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之内或是课堂之外,都不愧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师!其实,我很理解也很认同他们,对于这些平凡而质朴的老师来说,他们不需要聚焦在聚光灯之下,他们只是将自己最无私的爱,献给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他们想要的只是这些孩子们一个个能长大成材,继续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这就是对于他们最好的回报!
毛主席曾说过,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李侠,还有千千万万个李侠般的人物,他们为了革命和民族解放,慷慨赴死,这是重于泰山的牺牲!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曾经有着这样一群人,虽然他们默默无闻甚至未曾留名,但他们也是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奠定了今天我们中华儿女的幸福生活。他们的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无私奉献、坚定笃行的共产党员精神,值得我们深刻发扬和传承。《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永不褪色!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500字 篇二:
假期里我观看了58年上映的讲述中共党员李侠在敌后工作、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心中感慨万千。
故事从38年的上海开始,这里鱼龙混杂、暗流涌动,有着无数地下电台传递着信息。我党秘密电台刚被敌人破坏,于是延安的老红军李侠奉命前往上海重建电台。同时党还派何兰芬同志与李侠组建家庭、假扮夫妻,以更好地进行地下工作。李侠的电波揭露了国民党内的头像阴谋,帮助我党传递坚决的抗日主张,因此激怒了帝国主义势力。即使在被捕期间,李侠严守秘密,只是重复“我是中国人”的话语,成功让敌人误以为李侠来自重庆,最终将其释放。解放前夕,李侠在接到撤离命令后,收到2份重要情报,他让妻儿转移,在敌人的包围下镇定自若地传递出了最后的电波。
看完电影我的心中对那些地下工作者们升起了无限的崇敬。革命事业里战士们在前线与敌人英勇作战,随时可能牺牲姓名,而地下工作者未必比之轻松多少。电影里兰芬在观看表演时,曾经的战友来到面前宣传抗日事业,而此时化身“李太太”的她纵有万千思绪也只能假装不识。一颗子弹带走了朋友的性命,这令兰芬在悲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战士在前线拼死作战,自己却能享受安逸?但李侠告诉她,战友手里的宣传资料正是他俩传递出去的情报。如果说战士是党的枪,那地下工作者们就是党的眼和耳,他们身处另一种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将最新政治与军事机密传递出去,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早日成功、减少了为此牺牲的人数。
进行地下工作不只需要奉献精神,还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兰芬初来乍到,对工作不甚了解,而经验丰富的李侠便悉心教导。“住这样房子的人没有这么早出去的”,这展现了李侠对于环境的细致观察,教授兰芬打麻将也同样是为了完美地融入环境。如果不这么做,在一轮轮查户口中他俩都极有可能身陷囹圄。
在被日军逮捕时,李侠不畏酷刑、严守秘密,不断重复“我是中国人”,再加上组织仍然坚持发电波的完美配合,成功让日寇相信李侠是重庆方面的人,共产党的秘密电台还没有被捣毁。反观国民党方面掌管电台的姚苇,不仅连地下工作者最基本的严守秘密的品质都不具备,后期更是化身墙头草,试图在中日两边左右逢源。姚苇对李侠所发电报的一句“点划清楚,间隔分明,真像一汪清水一样”的评论就是对李侠正直、无私人格的映射。
在生命的最终关头,李侠本有机会和妻儿一同撤离,但为了两份重要情报,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他献出了自身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后从容赴死。这种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想起电影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终归是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但地下工作者为了确保不泄密,很多都是单线联系,一旦线人牺牲就再没有人能为自己证明清白,甚至可能永远背负骂名。因此,只有对革命事业绝对忠诚的人,才担得起这份沉重的工作。
或许有更多地下工作者在历史上未能留名,但他们无声的奉献铺平了革命的道路,为我们迎来了美好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牺牲,同时也需要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营养,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前仆后继。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1500字 篇三: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就今天的中国,就其社会现状而言,与70年前的十里洋场何其相似。有为富者的尖酸刻薄、金迷纸醉,有冻饿者的凄厉哀鸣,孤苦伶仃。有肉食者的利欲熏心、为所欲为,有劳力者的挥汗如雨、步步维艰。但对于今天,我们是自由的。无论是思想还是前途,都是自由的。阻挡我们的,不再是统治者的皮鞭和手枪,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在声色犬马中放荡,在灯红酒绿中消沉。大批的社会“精英们”,正在以此为乐。所以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了英雄主义”。真的是这样吗?未必!所谓英雄,是遵从了自己理想,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为逆境所屈服,一步步的实现自己,超越自己。能够拒绝贪婪与诱惑,保持真诚的事业心,为了前进而努力的人们。所以,今天正是遍地英雄的时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们面对的岂止是如晦的风雨,更多的是一个个的绝境。真实的李侠与何兰芬就在我们的身边坚强的生活着,不屈的奋斗着。而我们自己,是这样的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