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一: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图片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些最为亲密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怎么能不让心痛呢?
对于很多老兵来说,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他们却始终不敢去想那些战场上的事,不光是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还有就是他们当初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至今遗骸还未找到。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二:
距离抗美援朝已经71载,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带着我们回顾了战争点滴。26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追忆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和永世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祖国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域他乡。
听闻老兵们入伍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我不禁肃然起敬。任红举老人,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眼皮下寻找粮食。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就像电影中演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老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无比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恐惧,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带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战士的内心,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保家卫国坚定的信念。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第九兵团的炮兵,老人参加过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抗的长津湖战役。老人说:“这场战斗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啊!”老人讲述了战争中敌我两方战争装备的悬殊,敌军的飞机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轰乱炸,我军是如何运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战20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打赢了这场美军称之为“地狱之旅”的战役,击毙俘虏美军17000多人,令敌方强大的王牌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我方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长久默不作声,场外人员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虽然战争胜利了,但留在老人记忆中的却是,战争中的苦寒伤痛,无数战友战死沙场尸骨未还。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希望把战友们的遗骸带回故里。有人回忆起了和战友之间的小点滴,不禁老泪纵横;有人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像山一样挺拔,像大地一样忠厚。从筚路蓝缕到强盛富足,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我辈必将铭记历史,勇往直前,续写辉煌!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三:
偶然在中秋假期发现了这部电影,因着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兴趣,尽管排片的影院距离甚远我还是决定前往。
去之前搜了相关影评,关键词不外乎“心疼”“感动”“哽咽”之类,于是便有了被我带过去的一整包纸巾。
虽然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太大,我作为观众没有办法完全与影片中尊敬的爷爷奶奶们共情,辜负了这包纸巾,也只能作为一位画外人去窥视这场战争,但我仍然认为此趟是值得的,因为我似乎对这场战斗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
说是电影更像访谈
影片背景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作战。
这个项目起源于一张照片——2018年4月份导演拍一个公益广告时在四川荣军院见到一个老兵,在他家里看见一张照片,照片是老兵年轻的样子,那张看着是单人照片却有一只手搭在老兵的肩膀上,老兵说那是他和一个特别好的战友在上战场之前拍的合照,后来战友牺牲了,那张折过去的照片再也没有折回来。
影片全程主要聚焦在讲述故事的爷爷奶奶身上,平静的、流泪的、羞涩的、激动的、顽皮的、遗憾的,各种神情的脸。
没有恢宏壮阔的激烈的大场面,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唠嗑”,像家里爷爷奶奶辈的人热切拉着你重复又重复他们的故事,导演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交给老兵们,当他采访了一位又一位后,便产生了要以此制作一部纪录片电影的想法,尽管过程艰难,他们挣扎过求助、挣扎过放弃,但所幸最后还是不愿辜负老兵们的热枕和信任坚持下来。
形式单调但情真意切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这次是有人主动去找他们倾听。
原来「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从历史教科书上看来和从战士口中听来是很不一样的,即便是隔着屏幕近距离的听着,我也永远无法体会那时心里口里都喊着“冲!为黄继光报仇!”的战士们的心情。
微小但英雄的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故事,乱战中被炮弹夺去的手风琴梦想,带着队友的希望忐忑又无畏地从睡满敌人的屋子里带走的塞满口袋的年糕,身躯被炸的粉碎只从血海里捞出两条辫子的场景,给下巴被炸掉都能看到嗓子眼的战士喂饭……仿佛被他们带回了那个时代,感同身受危险,艰辛,热血。
影片没有什么值得深道的艺术手法,只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回人物和故事本身。
这些本身,足以感人且引人深思。
人民英雄永不朽
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片尾已经有几位战士的名字被框起来了,我们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26个老人构成一个人——人民志愿军。
电影结束所有人在座位上安静等待着,直到屏幕完全黑后才起身。从影院出来才慢慢从恍惚中走出。